|
|
訂閱社區雜志 |
2021年江蘇PM2.5濃度實現“八連降” |
(時間:2022/3/30 15:01:26) |
3月29日上午,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聽取省政府關于2021年度全省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記者獲悉,2021年江蘇空氣質量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PM2.5濃度實現“八連降”。2022年,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定下新目標:PM2.5濃度達32.5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不低于82.4%;國考斷面優Ⅲ比例達88%,近岸海域海水優良面積比例不低于63.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最好水平
PM2.5濃度實現2013年以來“八連降”
2021年,全省上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經濟快速發展、GDP增量全國第一的情況下,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考核目標,實現“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良好開局。報告曬出了一系列數據加以佐證:
一是空氣質量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PM2.5濃度實現“八連降”,首次以省為單位達到二級標準;優良天數比率82.4%,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酸雨平均發生率5.3%,同比下降8.7個百分點。
二是水環境質量穩定趨好。國考斷面優Ⅲ比例87.1%,同比上升3.8個百分點。太湖湖體水質穩定在Ⅳ類,總磷、總氮濃度同比下降22.7%、13.4%,達到近10年來最優。長江干流總體保持Ⅱ類,入江支流斷面優Ⅲ比例98.3%,無劣Ⅴ類斷面。
三是海洋環境質量改善明顯。近岸海域海水優良面積比例87.4%,同比上升41.1個百分點;劣四類面積比例1.7%,同比下降7.9個百分點。
四是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安全。太湖流域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結果顯示,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95.2%的點位污染物含量低于風險篩選值,其余點位均未超過風險管制值。
五是聲環境狀況基本穩定。全省功能區噪聲晝間達標率96.9%,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夜間達標率85.4%,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65.9分貝,同比降低0.2分貝。六是生態質量持續改善。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66.6,同比上升1.4,達到近5年來最好;各設區市生態環境狀況等級均為“良”。
新目標定了
2022年全省優良天數比率不低于82.4%
成績的取得,是全省上下砥礪奮進、團結拼搏、共同努力的結果。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全面落實省黨代會部署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之年。當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正在對江蘇“全面體檢”。特殊之年,須負特殊之責。2022年江蘇環境保護主要目標是,PM2.5濃度降至32.5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不低于82.4%,國考斷面優Ⅲ比例達到88%,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不低于63.8%,生態質量指數達到4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下降比例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為了確保實現上述目標,江蘇將緊緊圍繞“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持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同時,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更加突出源頭治理,更大力度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扎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推動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安全保持穩定、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水平明顯提升,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具體怎么干?
七方面工作來落實,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新目標明確了,接下來就是真抓實干地推進。報告明確了七方面工作任務。
持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大力發展綠色交通,積極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強化“公水鐵空”多式聯運,推廣使用綠色交通運輸工具,推進智慧物流發展等。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比如,大力推進工業減排,有序淘汰落后產能,嚴控非電行業煤炭消費。嚴控VOCs排放,大力推進重點行業原輔料清潔化替代和重點設施超低排放改造。梳理核定應急管控清單和停限產豁免名單,確保重點排放單位、重點生產環節全覆蓋。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加大長江保護修復力度,縱深推進污染治理“4+1”工程,扎實做好國家和省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鞏固岸線治理和生態修復成果,著力解決“重化圍江”等問題。
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強化土壤安全利用,做好農用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污染源的排查整治,加強關閉搬遷遺留地塊風險管控,制訂實施暫不開發利用高風險地塊管控措施。同時,強化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快農田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和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健全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長效機制。
深入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建設,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修復重大工程,完善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制度,優化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布局。研究出臺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加快構建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制定實施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等。
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健全完善治理體系,構建黨政同責多方協同的攻堅作戰機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長效監管機制,獎優罰劣導向鮮明的激勵約束機制,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全民行動機制,推動形成制度化的規則規范。不斷加強治理能力,深入落實《“十四五”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圍繞碳達峰碳中和、長江太湖治理等重大任務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前布局成熟項目,加快推進在建工程。
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加強固危廢監管,認真落實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加快補齊固廢綜合治理能力短板,努力實現生活垃圾“全量焚燒”,強化危廢全生命周期監管。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積極穩妥推進放射性廢物、伴生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加強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抓好疫情防控相關環保工作,及時有效收集和處置醫療廢物、醫療廢水。抓好應急響應,進一步健全應急指揮體系,強化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守牢環境安全底線。

|
|
|
|
推薦圖片 |
 | 中國節能抗疫突擊隊馳援百色市醫療廢棄物處 | 近日,廣西百色新冠疫情暴發導致全域管控,百色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理中心急需支援。廣西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致函中國節能請求緊急支援百色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理事宜。中國節能接到請求函,立即部署下屬中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