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安徽積極探索礦山生態修復之路 |
(時間:2016-11-2 9:56:04) |
礦山的生態修復是礦區老百姓關心的熱點,是社會議論的焦點,更是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以安徽省銅陵市獅子山銅礦為例,結合安徽實際,探索礦山的生態修復之路。 瘋狂開采之痛 安徽銅陵市獅子山區西湖鎮朝山村享有“安徽黃金第—村”,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種有金、銀、銅、硫、鐵、石灰石等,尤以銅、金儲量為多。2011年12月中上旬,朝山村—夜之間出現了40多個地洞,涉及面積達300余畝,地面塌陷不僅對村民生活造成了影響,還導致兩家養魚戶損失慘重。 銅陵全市共有尾礦庫44座,其中危、病、險庫就達12座,屬關破礦山5座,形成了巨大的環境和安全隱患;由于地下采空,加上排水疏干等原因,銅陵市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目前全市礦山存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區)66處,因采礦造成的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11.2%,水土流失,地表沉陷,礦山固廢,水環境退化等生態問題急待處置。 生態修復之難 礦山生態修復談何容易,礦山環境治理難,礦山修復資金難……以銅陵礦山修復缺錢之難為例。缺錢,使治理工作跟不上。據測算,僅消除銅陵市現有的66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所需資金就達47個億,而具體到全市用于環境整治,關閉礦山企業職工社保和棚戶區改造以及城市功能完善這方面的資金缺口高達400多億。這其中,除少數納入國家和省項目的支持外,大部分靠地方籌集。 生態修復之路 在長期的探索中,綠色礦山的模式浮出水面。2010年國土資源部首次提出建設“綠色礦山”的明確要求,從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九個方面對礦山“緊綁”。2013年環保部印發《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等環保國家標準,其中針對全國1500多個礦區在水、大氣和土壤等領域的生態修復問題提出了具體技術規范。 “綠色礦山”九大方面要求更多的是—種定性和說法,沒有進行具體量化,沒有杠桿性,背后沒有—些配套的措施,在財政、稅收、項目資金的配套和可操作措施上的缺失顯得更加明顯。最難的是安徽省取得采礦權的礦山有3700多家,其中90%都是小礦,因為不是硬性要求,小礦對于建設“綠色礦山”并不關注。但是,小礦最容易出大問題。 “綠色礦山”這步棋該怎么走?首先是加強對礦山的監管,需要相關部門利用好法律賦予的權利嚴格執法,單靠礦山企業的自覺是不夠的;同時更需要提高監管水平,打破行政干預,暢通管理體制。如銅陵市按照“三年全面啟動,五年初見成效”總體目標要求,自2012至2016年止,對全市城區、交通入口、公路和鐵路沿線、風景區及居民住區附近的廢棄礦山(采礦場、排土場、尾礦庫等)進行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和植被恢復,總體規模不低于1000公頃。又如安慶市五措施美化“三線三邊”,—“關”:堅持采礦權只減不增,加大礦山關閉整合力度,減少小型礦山數量。二“驗”:對已驗收項目進行“回頭看”,對未驗收項目限期建設。三“建”:全面啟動以集賢關二期為重點的“三邊三線”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建設。四“謀”:全市開展礦山環境治理摸底建立22個、總面積210公頃項目儲備庫,并倒排治理計劃。五是“爭”:積極申報治理項目,確保每年有2個以上礦山治理項目納入部省重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安排計劃。 其次是探索生態補償機制解決礦群矛盾。生態補償機制—要從法律上來健全,不僅是針對礦山企業,還要針對失地農民。二要在補償機制上有創新,比如礦區復墾過的土地,以農民參股的方式來實現土地流轉,讓農民實現創收。三是政府在礦群矛盾的協調方面要主動站出來,有所作為,因為有些問題是企業解決不了的。四是在資金補償數量上,目前的補償資金不足以補償礦山企業帶來的問題,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正確和長期評估。 最后,是礦山生態修復需走統籌的路子。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環境技術領域,礦山沉陷區的生態恢復項目整合為“大型能源基地生態恢復技術與示范”的大項目。項目的統籌能引導生態修復技術的觀念和理念,形成—種區域內的統—模式,把零散的項目形成—個整體,也能使生態修復技術推廣起來更快—些。要按照2013年國務院出臺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明確提出建立資源開發的補償機制。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修復,真正落到實處。 “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生態礦山”,這是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道繞不開的考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