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十三五”三大環境領域將同步推進 |
(時間:2016-3-11 9:50:04) |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環保問題關注的增多和環境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已作為“十三五”時期重點目標任務之一被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在“走出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的決心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反復強調,其中,對霧霾和水污染的治理目標更加明確,并首次提出節水約束目標,以及對排污企業全面實行在線監測等措施,不難看出環境治理已從總量控制轉變為質量要求,結合供給側改革,考核重點正在以倒逼經濟轉型的思路將從治理端向接收端轉變。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評價道,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環境治理的目標更加清晰和自我加壓明顯,可以看出國家對環境治理的空前力度和決心。同時,對環境治理的手段也加以明確,比如,在大氣治理領域以治理霧霾為抓手,提出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的治理目標,并且提出加大工業污染源治理力度,對排污企業全面實行在線監測。這說明以治理效果為核心目標的同時對監管也做出了具體要求。 三大環境領域同步推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作為“十三五”時期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的重點方向。 從大氣污染防治領域來看,可視性強、大眾關注度高的霧霾治理成為“十三五”期間環保工作的重點方向。自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至今,火電廠煙氣排放標準已經降至全球最嚴水平,超低排放改造等各項工作正有效推進,但大氣治理仍是環保領域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空氣質量優良的天數提出明確要求,并對大氣治理相關的能源結構調整、能源凈化和污染車輛淘汰等作出細節部署。可見國家對大氣治理有不達效果絕不罷休的決心。 具體來看,報告提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具體措施包括著力抓好減少燃煤排放和機動車排放;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清潔能源比重;鼓勵秸稈資源化利用,減少直接焚燒。將全面推廣車用燃油國五標準,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380萬輛。在重點區域實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等舉措。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別下降2%;全面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試點,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務領域節能和環保并重,報告中明確對用水量的具體下降目標做出要求,即“十三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要下降23%。結合此前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將培育以經營中水業務為主的水務公司合理形成中水回用價格,鼓勵中水經營市場化。薛濤表示,節水目標明確且相對環境修復領域而言較容易落地,同時將給供水行業企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除重拳治理大氣霧霾和水污染外,土壤修復也是環保領域的重點方向之一。 在3月5日公布的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中的未來五年中國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及項目中提到,將開展1000萬畝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4000萬畝受污染耕地風險管控。同時推進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關系國家生態安全核心地區生態修復治理。不過對此,薛濤指出,在這些修復領域存在缺乏商業模式和資金來源的老問題,實現既定目標存在落地難題。 結合不久前環保部新設“水、氣、土”三司,之前土壤防治職責由自然生態保護司兼任,此后獨立成司。加之年內即將落地的“土十條”,專門設立機構與針對性政策同步推進,可見土壤防治步伐加快。 供給側改革雙贏之路 隨著水、大氣、土壤三大環境領域在“十三五”期間持續加碼,對環境的執法力度、技術創新和監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政府工作報告的2016年計劃部分提出,廣泛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及明確指出,2016年將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億元引導基金,依法嚴格履行合同,充分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熱情。有業內人士認為,政府的積極推動和政策加碼將對PPP的項目推進起到促進作用。 對此,薛濤表示,在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方面,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這類市政基礎設施為主體的第三方治理已相對成熟,也比較容易進一步推進。工業領域的第三方治理來自企業的市場行為,政府無需過分干預,只需加強排放監督并加強引導,這方面會取得一定進展,但是全面鋪開有難度。而環境修復領域的第三方治理仍需要繼續探討和摸索,隨著PPP模式在制度建設上的不斷完善和全面突破,其中水域方面相對容易一些,城市黑臭水體的第三方治理領域,政府支付相對有保障,商業模式接近突破,而耕地修復和農村面源污染的推進難度相對較大,仍需進一步細化和落實。 “報告中提出的走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的雙贏之路,說明當前的經濟發展更加注重提質增效,從供給側改革倒逼經濟轉型,在工業領域的環境治理中,治污的監管和打擊力度會使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加強。”薛濤認為,這體現在通過環境責任的到位,讓環境成本進入生產成本中,通過產品創新和提高研發能力而增加產品附加值和檔次,以此收回成本,促使工業企業升級轉型或者淘汰。這本質上就是工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措施。 薛濤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環境治理的各方面要求,后續還需要更加細化的時間表和扶持政策,根據難易不同,時間上也會有先后順序,比如,其中提到的垃圾分類問題,健全可再生資源回收網絡比較容易達到目標,而與居民相關的垃圾收集方面的干濕分離難度較大。再比如節水目標明確,也較為容易達到。涉及工業領域的升級改造,下決心執行下去就會有顯著效果。相對來說,比如秸稈資源利用、環境修復領域中的農業面源污染和耕地修復,則需要更加成熟的商業模式和資金支持來推進其落地。中期在綠色再生領域,近期在末端治理領,對環保企業來說會有大量的治理機會。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