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合肥將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 |
(時間:2022/11/10 9:56:23) |
到2025年,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達到34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5%以上,嚴控揚塵污染。11月9日,合肥市生態環境局對該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進行了解讀,到2025年,合肥市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更加和諧,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優于國家二級標準,“美麗合肥”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PM2.5年均濃度 優于國家二級標準
“合肥市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仍然處于關鍵期!焙戏适猩鷳B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本次規劃目標,到2025年,合肥市PM2.5的年均濃度將由2020年的36微克/立方米降至34微克/立方米。
合肥市將強化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推進多污染物和關聯區域聯防聯控,鞏固提升環境空氣質量,PM2.5已達二級標準的區域持續改善,未達標區域要于2025年底前實現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餐飲單位全部安裝油煙凈化裝置
嚴控揚塵污染、整治餐飲油煙等污染,合肥市將推進大氣面源污染防治,城市建成區施工工地推動實施“陽光施工”、“陽光運輸”,減少夜間施工。動態更新施工工地管理清單,加強現場問題處置與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合。
2025年前,城市建成區產生油煙的餐飲服務單位全部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并定期維護,因地制宜建設油煙凈化處理“綠島”項目。
合肥市將開展涉氣產業集群排查及分類治理,推進企業升級改造和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到2025年,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比2020年下降10%,臭氧濃度增長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2025年合肥重點區域新造林2萬畝
合肥市將制定全市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時間表,鼓勵能源、工業、交通和建筑等領域制定專項方案,將探索開展低碳社區、低碳園區、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工程建設,到2025年,基本構建綠色低碳建筑體系,持續推進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綠色節能改造。
為到2025年融入全國碳匯交易市場,合肥市將開展林業碳匯調查工程、新造林碳匯工程、濕地碳匯工程等,對新一輪退耕還商品林地、生態林地實施林相改造,2022年十八聯圩濕地三期基本建成,到2025年,力爭完成濕地生態修復面積5萬畝,合肥市全市重點區域新造林2萬畝。
合肥市還將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質能源和地熱能,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容量90萬千瓦,建設分布式天然氣能源站,容量80萬千瓦。
建設漁光互補光伏項目、推廣農林沼氣發電等,到2025年合肥市新增光伏發電186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36.12萬千瓦。
推動公路貨運比降至82%以下
謀劃推進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重大工程,合肥市將依托合肥南站、合肥站、新合肥西站等高鐵樞紐,探索發展高鐵快遞、電商班列、貨物快運等物流服務,構成“航空+高鐵”快遞分撥配送體系,推動大宗物資類運輸“水鐵聯運”,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
到2025年,合肥市綠色交通體系基本建成,公路貨運比例降低到82%以下。提升城市公交換乘效率,新建場站100%配建充換電設施。
根據目標計劃,合肥市將加大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在各領域應用。
加強監測試點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合肥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市將試點開展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將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評管理。
合肥市將推進氣候適應型試點城市建設,開展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識別氣候變化對水資源保障、糧食生產、城鄉環境、人體健康、生態安全及重大工程的影響。加強監測預警,減少氣候變化引起的各類損失。
到2025年,普遍實現將適應氣候變化相關指標納入城鄉規劃體系,城市應對內澇、干早缺水、高溫熱浪、強風雨雪、冰凍災害等問題能力明顯增強,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全面提升。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