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廣東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
(時間:2022/9/15 12:18:05) |
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廣東省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進一步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美麗廣東。
《方案》提出,到2025年,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棄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到2030年,高效、智能、綠色、可靠的現代化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立。
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
以2025年為時間節點,《方案》詳細制定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分領域目標。
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方面,要求新增污水處理能力約600萬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約1.7萬公里,新增再生水利用設施約193萬立方米/日;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全覆蓋。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基本實現建制鎮污泥統一集中處理處置。
生活垃圾處理方面,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12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低于60%,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無害化處理能力比重達到80%以上。
固體廢棄物處置及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利用規模不斷擴大,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5500萬噸左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進一步補齊危廢、醫廢收集處理設施短板,處置能力與產生量、產生品種進一步匹配,技術和運營水平進一步提升,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醫療廢物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置。
六個方面24項具體舉措保障
為實現這些目標,《方案》提出六個方面共24項具體舉措。
強化能力建設,《方案》提出珠三角城市推進雨污分流“毛細血管”延伸到每家每戶,鼓勵因地制宜建設功能復合型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重點補齊市政管網“動脈血管”,提高污水集中收集率。生活垃圾清運量超過300噸/日的地區加快發展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有條件的地區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立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制度,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回收利用率,鼓勵建筑業企業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回收生產綠色建材產品。
加強統籌規劃,《方案》提出探索建設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多位一體”的綜合處置基地。鼓勵共建共享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因地制宜布局市縣一體、多縣一體、縣鄉一體設施。發揮環境基礎設施協同處置功能,打破跨領域協同處置機制障礙,在有條件的地區采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與廚余垃圾、污泥處理協同處置等有機結合的綜合處理方式,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努力實現“近零排放”。按照排污者付費、市場化運作、政府引導推動的原則,以園區、產業基地等工業集聚區為重點,推動第三方治理企業開展專業化污染治理,提升設施運行水平和污染治理效果。
在強化技術創新方面,以現有信息系統或平臺為基礎,探索建立環境基礎設施一體化智慧監測服務平臺,將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納入統一監管,拓展要素監測覆蓋范圍,逐步完善環境基礎設施現代化智能監測管理體系,實現環境基礎設施運營監管“一網統管”。
積極推進廣州、深圳、佛山等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示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云浮、韶關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等重點工程。
在拓寬融資渠道方面,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首次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并經省認定符合條件的項目,省財政統籌資金按與中央資金一定比例(最高1∶1)給予配套;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新型融資工具試點,促進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建立健全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將收費標準調整至補償污水處理和污泥無害化處置成本且合理盈利的水平;大力推行污水排放差別化收費,拉大重污染企業和其他企業的污水處理費差距;完善污水處理服務費形成機制,推動通過市場化方式,按照進水污染物濃度、污染物消減量等確定污水處理服務費水平。
為推動目標落地見效,《方案》提出建立城鎮環境基礎設施評估機制,從技術、經濟、有效性和適宜性等角度完善評估標準體系。對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存在短板弱項的地方,加強指導督促,加快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對污染物不能及時有效處理的環境基礎設施,限期整改。

|
|
|
|
推薦圖片 |
 | 4家國際碳中和機構簽約 中歐碳中和合作研 |
7月14日下午,“興邀天下·共創未來”國際創新產業(42.980, -1.36, -3.07%)合作大會系列活動之中歐碳中和合作研討會,在北京大興成功舉辦。大興區與4家碳中和領域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