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垃圾分類:以產業化思維推動垃圾資源化 |
(時間:2020-8-13 9:00:46) |
國家發改委、住房和老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三部門日前聯合印發《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當前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仍存在短板和弱項,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轉運體系仍不健全,焚燒處理占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比重依舊偏低。 在專家看來,垃圾分類和處理涉及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后續產能的有效利用,本身是一筆被“擺錯位置”的巨大可利用資源,因此,在政策密集鋪路之余,垃圾分類處理還需在產業化推進上下大功夫。 補短板力促46個重點城市兌現目標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住房和老城鄉建設部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在全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彼時,這一度被視為國家層面吹響“垃圾分類切實推進沖鋒號”的積極信號。 如今有關垃圾分類處理的任務目標在被重申和提及,根據《方案》要求,到2023年,具備條件的地級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其中,46個重點城市將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 不難發現,國家政策在推進垃圾分類處理的路徑目標上,堪稱時間緊任務重,此時,強調補短板、強弱項有關任務部署則更加強調力求快速、有效、可操作。 《方案》明確了加快完善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大力提升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合理規劃填埋場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四項重點任務。 垃圾資源化利用須從尋求產業突圍 在業內流行著一句話: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無論是廚余垃圾還是固體廢棄物,亦或是垃圾回收,背后都各自蘊含著諸如垃圾堆填肥料用于農業生產、固廢焚燒發電利用以及可回收再利用資源重回生產資料等一系列事關產業鏈深度充足的組成。 清華大學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所原所長聶永豐表示,近年來國人的環保意識大幅提升,二者有條件更好地統一起來,這也為尋求垃圾分類處理的產業化途徑形成了條件。 在聶永豐看來,垃圾是錯配了的資源,如何無害化處理和找到產業化利用路徑是關鍵所在。實際上,西方國家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已然形成了產業鏈,比如,垃圾分類實行工廠化流水線分揀,各種分揀出來的東西都進行循環利用。甚至焚燒垃圾后的爐渣也要分類,進行資源化再利用。 “這正是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層面的問題,即垃圾分類應更多地從市場化著眼尋求解決之道。”聶永豐認為,在垃圾的產生、分類收集、運輸處理過程中,涉及的不只是生產廠商、消費者、環衛部門,還需要包括物流等多個市場主體的參與,共同將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打造成統一的產業鏈。 “唯有如此,未來我國垃圾分類處理才能在走上科學利用道路的同時,朝著源頭分類的精細化、運輸的合理化及處理的科技化的目標不斷推進,并實現市場化和產業化的雙重突圍。”聶永豐說。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