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全方位助力“雙碳” 地產行業迎來“深綠”時代 |
(時間:2022/1/10 10:18:27) |
“房地產行業如果不搞‘雙碳戰略’,根本就沒有出路!”2021年12月13日,在一場財經峰會上,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對“雙碳”戰略的支持。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房地產建筑業的碳排放規模位居全球第三,中國40%的碳排放主要來自房地產建筑業。TOP30 房企中已披露碳排放量信息的,碳排放總量已超過300萬噸。建筑行業的“雙碳”行動,已經迫在眉睫。
“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氣候變化風險已經成為全球首要風險,建筑行業無疑是在‘雙碳’目標下會被重點關注的行業之一。地產行業產業鏈比較復雜、產品壽命也相對較長,這是一個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機遇。”遠洋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地產開發商能夠影響更多上下游伙伴、客戶等相關方,有更大的責任來推動這個行業邁向更加低碳的未來。
如今,綠色建筑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得到推廣,相關技術也更加成熟。同時,物業服務、銷售環節的減碳行動也開始走上正軌,配套政策逐漸完善,行業即將迎來“綠色”地產時代。
在城市中尋找更多綠色
如今,“綠色建筑”已經成為房地產領域常常提到的一個詞語。何謂綠色建筑?綠色建筑是在全生命周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在2021年3月16日發布了《綠色建造技術導則(試行)》,指出綠色建造應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劃、設計、施工、交付的建造全過程,充分體現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的總體特征。
目前,我國正處于普通建筑向低能耗綠色建筑的過渡時期,部分發達城市開始探索低能耗建筑。傳統高能耗建筑逐漸被替代,綠色建筑的認可度和推廣速度也都在迅速提升。如近期成都市明確表示,將進一步提升成都市綠色建筑執行標準,推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確保2022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不低于70%。
探索多年之后,節能、環保的建筑已經有很多成熟落地的項目。在河北省高碑店市,龍湖集團打造的列車新城項目就采用了被動房技術,能夠做到保證同等舒適度條件下,在現行節能75%標準上,節能效率再提升60%。這種被動式近零能耗建筑,是一種節能建筑物,和傳統建筑相比,在減少了大約90%能耗的同時能讓室內溫度一年四季保持在20℃~26℃之間。
再比如石家莊首個被動式健康住宅遠洋晟庭。“最直接的人體感受是:它幾乎不需要空調和暖氣,房間全年有新鮮空氣,不潮濕,無霉菌,四季的室溫都維持在人體最適宜的18℃~24℃之間,能節省90%以上的能源,全年累計減少碳排放數量在1500噸左右,同時又實現居住的健康度和舒適感。”遠洋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這種房子在居住過程中的特別之處。
此外,近年逐漸成熟的裝配式建筑也成為了節能減排一種新的方向。萬科早在2003年就開始推進裝配式建筑,同時成立了萬科工廠化中心,致力于預制裝配式體系的研究。早在2015年底,萬科就已實現全部在建住宅項目預制樓梯100%、預制構件和部品40%、裝配式內墻100%、內外墻抹灰100%的目標,2020年實現裝配式住宅占總開工量的85.7%。
中信證券指出,裝配式建筑高效節能,全生命周期或降低碳排放超過40%,是實現建筑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技術路徑。同時,裝配式建筑也可以大量減少建筑垃圾和有害氣體的排放,后期維護成本也比較低。
拉長建筑的生命周期
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會長、中國建筑協會原理事長宋春華認為,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加快相關標準規范的制定和修訂,是最為關鍵的事。而當務之急,除了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能耗建筑之外,就是延長建筑安全使用年限,將50年(一般建筑)延長至75年~100年。
在宋春華看來,要杜絕大拆大建,建立建筑拆除方面的法規,未經鑒定、論證、報批的公共建筑及老舊樓宇不得隨意拆除。
據了解,“碳”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的發熱流程中,而建筑行業橫跨了鋼鐵、水泥、煤電等多個高碳產業。當下中國的建筑平均壽命是30年,比國家規劃的預期壽命少一半。目前住宅建筑的設計產權年限是70年,商業建筑的年限是40年,但很多建筑實際上沒有達到年限就被拆遷了。其中拆除、建設、維護環節無疑將帶來巨大的碳排放壓力。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2021年提出,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除違法建筑和被鑒定為危房的以外,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原則上老城區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筑面積不應大于現狀總建筑面積的20%。與此同時,城市更新也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區將得到改造提升。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城市更新成為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方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計劃財務與外事司二級巡視員李喆也直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在碳達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城市更新、綠色社區創建等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全方位減碳
如何將“雙碳”目標落到現實生活中?從建筑企業的自發行動,到社會呼吁,再到如今,減碳已經提升到了更高的政策層面。
2021年12月27日,河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在鄭州召開,《河南省綠色建筑條例(草案)》提請二次審議。其中明確,建筑面積大于10萬平方米住宅小區應當按照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政府部門在土地出讓或者劃撥時,應當將建設用地規劃條件確定的綠色建筑等級要求,納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或者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
作為建筑行業關注的焦點城市,北京也印發了《北京市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實施方案(2020年~2022年)》,2021年北京率先實施居住建筑第五步節能設計標準(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11/891-2020)。強化對新建建筑項目執行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審查,在立項、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過程中強化綠色建筑標準的實施。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提出,建筑領域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更需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綠色發展,推動以建筑設計為主體的技術方法創新,推進空間節能和設備節能的融合,以及將工程建設向智慧建造發展。
技術創新在“減碳”措施中往往是優先手段,比如碧桂園開發了用于智能建造的博智林機器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地管理,提高作業效率,大幅減少施工的返工率。同時也可以減少建筑材料的浪費,降低工業污染排放及碳排放。
在房地產交易環節的碳排放,同樣引起了業內關注。如貝殼推出了VR看房,一次VR看房可以減少140克碳排放。2020年全國實現VR看房12.9億次,大概減少了350萬噸碳排放。在貝殼找房高級副總裁林濤看來,住房領域能夠推動低碳綠色發展的嘗試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技術創新、服務變革和公益慈善。
在多方努力下,“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逐漸具體。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的初級目標;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