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鎮江市新建建筑全部“綠色造” |
(時間:2016-3-31 9:34:19) |
金山水城四期保障房項目預計下個月竣工交付。這個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安置小區可以用“聰明”來形容——無論是通風、采光還是雨污水管道的走向,都經過計算機模擬分析后才確定設計圖紙。鎮江市住建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住宅建筑不僅要節能、節材、節地,還應實現綠色、循環、低碳,這已成為鎮江市建筑業發展的方向。昨天,記者實地探訪市區在建的綠色建筑,見識科技、環保為建筑業帶來的全新變革。 自然與綠色建筑相結合 樓幢間距非常大,朝向東南,下凹式綠地沿地勢坡延,一至七層陽臺均斜面安裝了太陽能集熱板。這是記者踏進金山水城四期保障房項目的第一觀感。項目現場負責人曹洋表示,這僅是表象的“綠色”。“對于居住環境來說,采光和通風是最關鍵的兩個要素。因此我們在設計圖紙前,先行查勘地形地貌,通過計算機風環境模擬分析優化小區的規劃布局,確定建筑的主要朝向為迎合鎮江夏季主導的東南風向,更利于自然通風和提高室內空氣質量。”曹洋說。在滿足日照要求的同時,適當增大建筑間距,增強小區的空氣流動性,使單位時間內進風量增大、風速提高,加速建筑外圍護結構表面的散熱。 自然環境也被融入建設。金山水城四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區域內原有的自然水系,合理利用周邊河道水,并采用復層綠化生態補償措施減少新建建筑對區域自然環境的破壞。綠化物種選擇了本土植物如毛鵑、廣玉蘭、金邊黃楊等。 “這個安置小區的建筑水平絕不亞于很多商業樓盤。該小區已經拿到了二星級綠色建筑標識。”鎮江綠色建筑示范市工程組負責人陳易告訴記者。 新老建筑工藝更迭換代 戴上安全帽,記者隨萬科沁園工程部項目負責人毛文濤進入在建的沁園三期項目現場。47號樓是一幢32層的建筑,抬頭仰望并不見木模、腳手架、防護網等設備,取而代之的是拼裝式鋼質爬架。據總承包單位、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經理丁先鋒介紹,他們采用可循環使用的鋼架、鋁架,并集成為整體化的工作面,使建筑施工工藝更加集約高效環保。 傳統的磚砌墻、抹灰等也被新式“武器”和工藝取而代之。丁先鋒說,以往用磚砌墻,既不能達到一定的平整度,又費工費料。現在施工方運用了一種厚達10厘米的陶粒混凝土隔墻板,來進行室內外墻體澆筑安裝。這種隔墻板好處太多了:不會空鼓、開裂;強度高,可承受100公斤荷載;平整度高,誤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最重要的是,傳統砌墻、抹灰內外厚度約為4厘米,而現在,隔墻板上只需粉刷、貼墻紙,業主的凈使用面積有所提升。 毛文濤告訴記者,由于采用了更現代的建筑工藝,省工省料更省時間。就拿沁園三期來說,2015年3月開工,到2017年底即可交付。與以往建筑工藝相比,工期至少縮短了1/4。 綠色+海綿顯現疊加效應 去年鎮江市被列入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之一,綠色建筑+海綿成為新的建設增長點。結合自然生態的海綿,綠色效應被進一步放大。比如新建小區都導入海綿設計理念,除景觀綠化地面外,在地面停車位鋪設植草磚,住宅樓出入口周圍區域采用細碎石或細鵝卵石鋪路,小區廣場、人行走道鋪設透水磚,使透水地面面積大大增加,更好地幫助小區“呼吸吐納”。雨污水分流設施充分考慮到雨水的回用,通過雨水管布設將樓頂及小區內部雨水收集到儲水罐中,可作為小區綠化灌溉用水、洗車用的中水等。 3月24日住建部印發的《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暫行規定》,要求各地抓緊編制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對于全國首批試點海綿城市的鎮江來說,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怎樣平衡城市開發建設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讓建筑疊加海綿后顯現生態為本、自然循環、因地制宜的效果,是一個不小的課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