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建筑】以技術創新為引領 打造一流建筑科技型中央企業 |
(時間:2012/5/25 14:47:20) |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標準院)是目前國內唯一集標準規范、標準設計、工程設計、地下人防、產品認證、軟件研發等于一體的綜合型科研、設計與技術服務企業,在建筑行業享有較高聲譽,在全國有重要影響。近年來,標準院堅持自主創新,技術支撐發展,為促進建筑行業技術進步和創新作出了積極貢獻,也為企業持續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郁銀泉:以科研為依托推動鋼結構建筑發展 記者:目前鋼結構建筑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及未來趨勢是什么? 郁銀泉: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我國首次將綠色建筑納入國家五年發展規劃中,重視和發展鋼結構建筑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同。鋼結構建筑是一種新型節能環保的建筑體系,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建筑”,是一種重量輕、強度高、抗震性能好、可循環使用的建筑結構,符合我國大力發展省地節能建筑的要求,是發展低碳經濟、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在美國,60%到70%的建筑鋼材就是將廢舊鋼鐵回收利用再冶煉后使用的,因此大力推進鋼結構建筑建設必將是未來我國建筑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但是由于鋼結構建筑的造價較高,特別是民用住宅領域的應用,還存在觀念上、認識上的問題,大規模使用還有待時間。在一些大跨度、超高層的建筑中,鋼結構具有不可比擬的技術優勢,因此被大量運用,標準院在這些領域具有優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目前,我院已經對行業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進行了修編,針對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的很多設計技術進行了更新,是一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規范,預計年底可以出版。 記者:標準院在鋼結構設計技術上具有哪些優勢? 郁銀泉:標準院在鋼結構設計領域有著深厚的傳承,標準院鋼結構所的前身是金屬結構研究所,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從事《鋼結構設計規范》等標準規范的編制,并開展了多項鋼結構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 經過50多年的發展,標準院在鋼結構設計研究領域具有很強優勢,編制了國家標準《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行業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等多部規范標準。其中,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這一結構體系就是標準院從規范編制著手從國外引進的,對推動我國工業廠房的換型升級起了重要的作用,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單層工業建筑的建設中。 標準院以國家科研課題和標準規范為依托,在大跨度、超高層鋼結構設計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完成了石家莊火車站、鞍山市體育中心等大跨度鋼結構,大連鞍鋼金融大廈、天津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等超高層鋼結構及多個技術難度高的設計項目,積累了豐富經驗。 劉東衛:科技創新推動住宅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您能結合當前我國住宅科技創新、談談我國住宅工業化發展情況嗎? 劉東衛:“十二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調結構、轉方式”將是中國住宅建設的主要任務。目前,我國的住宅建設基本上仍是粗放型,建筑標準化工作相對滯后,建筑體系還很不健全,部品通用化的程度低,尚未形成配套系列,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住宅工業化就是用“工業性”的方法建造建筑物,通過推行住宅標準化生產部品、采用符合工業化建造的集成技術實現住宅的工業化生產。住宅工業化有兩大特征:一是其住宅生產工業化的產業基礎及住宅建筑體系和住宅部品體系成套化、通用化和標準化;二是其住宅生產工業化的產業方式,技術集中、規模生產和社會供給。 記者:標準院在推動住宅工業化方面科技工作情況如何? 劉東衛:在新中國成立、發展建設初期,標準院就開展了設計標準化的工作,進行了工業化體系與技術的研發與實踐,承擔了大量國家級科技課題的研究。近年來,為落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促進我國住宅建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要求,我院充分發揮在技術研發、標準編制、工程設計實踐等一體化發展的獨特資源和技術優勢,積極進行住宅產業化、工業化、標準化及其產品研發和技術推廣應用。 目前,我院的重點研究工作有四個方面,第一是加快健全我國住宅工業化生產的技術標準,第二是大力促進住宅工業化的部品化工作,第三是重點開發先進住宅工業化標準體系,第四是加強住宅工業化關鍵集成技術攻關,且近年取得了《建筑模數協調標準》等多項住宅產業化領域重要的基礎的標準規范、技術攻關和示范工程等系列性的攻關成果。 記者:標準院在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技術支撐方面做了哪些研究工作? 劉東衛:從國外經驗看,住宅產業化都是在大規模建設保障性住房的階段,由政府主導繼而帶動整個產業發展的。“十一五”以來以公租房為重點的保障性住房大規模建設,是我國住宅產業革新升級的絕好契機。保障性住房工業化是我國住宅的發展方向,也是我院具有明顯優勢的研究方向之一。同時,我院具有建筑產品認證資質,可將工業化住宅的工程實踐與部品認證緊密結合,特別是當前承擔著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的保障性住房工業化的攻關課題,力求在科技攻關上始終走在行業前列。 2011年我院在保障性住房設計大賽中獲獎的“公共租賃住房整體解決方案”和“標準化設計工業化建造的公共租賃住房”方案,采用了支撐體與結構體分離的SI住宅建筑體系,結構耐久空間靈活且具有可更新性,系統考慮了保障性住房的產業化與工業化的結合,為保障性住房可持續建設提供了經濟實用的新方案。 張瑞龍:技術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 記者:標準院在人防工程領域有哪些歷史積累呢? 張瑞龍:標準院城市地下建筑設計研究所(簡稱地下所),前身是建設部城市地下建筑設計研究所,是國內最早從事人防工程設計研究的單位之一。國家標準《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第一版就是由地下所主編,擁有深厚的技術基礎和很高的行業影響力。 記者:在深厚的技術基礎上,標準院近年來有哪些創新成果呢? 張瑞龍:近年來,標準院充分發揮在人防領域所積累的經驗,修編了《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及相關標準設計圖集,首次主編了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人防工程規劃規范》、行業標準《人民防空地下室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要點》,填補了領域空白,為保證和提高我國結建人防工程建設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標準院以科研為龍頭,承擔了多個國家“十五”、“十一五”人防科研項目,開發研制了3大類、134個規格的人防防護設備新產品,申請15項防護設備國家技術專利,“接觸軌受電地鐵區間雙扇防護密閉隔斷門”等多個產品均為國內首創。 標準院還投資建立了北京國建標工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院人防防護設備研發的試制試驗基地,從事人防防護設備生產安裝業務,在人防防護設備領域實現了研制、生產、安裝的一體化。 2011年,標準院成功開展了地鐵人防防護設備工程總承包業務,其中北京軌道交通昌平線一期人防工程被鑒定為優良工程,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在已承接的北京軌道交通14號線、6號線二期、昌平線二期等項目中,標準院也正在充分發揮獨特的技術創新和產學研一體化優勢,為我國的地鐵建設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 記者:您對我國未來人防工程及地下建筑的發展趨勢有何見解? 張瑞龍:首先,在“十二五”期間,建設基于信息系統的綜合防護體系是人防領域的重點工作,加強人防工程的信息化發展,是未來幾年我國人防工程建設的主要趨勢。早在幾年前,我院就首次開發了具有三維整體分析功能的“ADABS人防地下室結構設計軟件”,現在正在著手開展BIM技術應用于綜合防護體系建設的課題,希望從人防工程的設計、規劃入手,建立完善我國人防工程建設管理的信息化平臺。 其次,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是解決我國城鎮化發展中土地資源稀缺等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徑。目前,我院已成功申請到“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課題“城市地下空間建筑設計及標準化研究”,力求通過研究城市地下空間建筑綜合設計方法與準則、城市地下空間建筑內部環境指標體系及保障技術措施,提出城市地下空間建筑標準化方法,全面提升我國城市地下空間建筑開發建設水平。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