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東莞市垃圾分類處理6月份正式啟動試點 |
(時間:2011/5/27 13:46:52) |
垃圾分類處理將于下月正式啟動,記者走訪多個試點小區,發現各個社區垃圾分類發展程度不一,一些住宅區的分類垃圾箱甚至成了擺設 東莞計劃于下個月正式啟動垃圾分類處理。目前,此舉已經是“箭在弦上”,對此東莞準備好了嗎?東莞的各個試點小區目前準備情況如何呢?記者連日來走訪了多個計劃中的試點小區,發現各個社區差異甚大,有些小區已開設了較為成熟的垃圾分類,而一些住宅區的分類垃圾箱卻成了擺設,甚至少數社區連垃圾分類桶都沒有設置。 對此,市城管局負責人表示,各鎮區目前確實基本都還沒有實質動作,相關部門目前正在各鎮街進行調研,以精確計算推行垃圾分類處理所需要的經費。 進展: 或動員城管局職工做宣傳志愿者 東莞的垃圾分類籌備可謂一波三折。早在今年初的兩會上,市城管局局長鐘耀祥就曾表示,從今年3月份開始各鎮街就可以開始正式推行。按照時間表,今年1到3月制定方案,選定試點區域,4到6月進行試點實踐運行。 但直到目前,東莞仍未能最終確定6月能否舉行垃圾分類的啟動儀式。不過,市城管局負責人強調,各鎮街可以大膽嘗試。雖然目前大部分鎮街都已經確定了試點小區,但“實事求是地說,各鎮區目前基本都還沒有實質性動作”。東莞市城管局市容環衛科負責人告訴記者,“市城管局正在連同市政府一起到逐個鎮街進行調研,并精確計算所需要的經費。” 而東莞市副市長梁國英在此前的一個關于垃圾分類的座談會上則表示,鼓勵城鎮片區多搞幾個試點區域,條件成熟的話兩到三個都可以。 鐘耀祥認為,在宣傳方面,光電視、報紙還不夠,要組織志愿者逐家逐戶手把手地教,必要時甚至要動員城管局工作人員做志愿者。 記者調查: 梁國英曾在一次工作會議上表示,垃圾分類處理成功不成功,順利不順利,關鍵就看城鎮片各鎮街的了。因此,本報記者連日走訪了四大城區的多個試點小區,發現各個小區的準備情況各異。 東城東泰花園:分類垃圾箱成擺設 在東城的東泰花園社區,記者實地走訪發現,該小區在主道路兩旁每隔大約100米左右都設立了一個雙桶分類垃圾箱,而垃圾箱的款式共三款,有雙桶均為暗紅色或銀色的,也有可回收桶和不可回收桶,分別為黃色和藍色的。 “設那么多款式,也是看看居民到底對哪種顏色的辨識度更高,哪種垃圾箱更能幫助住戶們進行垃圾分類”。不過,該小區物業管理處辦公室一位女負責人坦言,盡管小區分類垃圾桶已“上陣”多時,但分類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據了解,該小區目前共有717個垃圾桶,其中接近一半都屬于雙桶分類垃圾箱。 但記者仔細觀察垃圾箱內的物品發現,可回收桶中有不少食物殘留廢棄物、煙頭、建筑垃圾等不可回收垃圾,而不可回收垃圾桶內,卻出現了玻璃、紙類等可回收物品。 南城金豐花園:已施行回收廢電池 南城有兩個小區進入了試點小區,分別是宏遠金豐花園和西平世紀城國際公館。其中,金豐花園將廢舊電池獨立列為一類,成為垃圾分類的一部分。 “一年多前,我們就在物業管理處設立了廢舊電池回收箱,倡導市民低碳環保”。南城金豐花園物業管理處謝先生稱,該小區面積不大,總共24棟樓,年后已經把原來舊的綠色垃圾桶全部換成了銀色分類垃圾桶。目前試行情況一般。“剛開始總是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的,像廢舊電池回收,一開始都沒人理,現在幾乎每兩個月,廢電池回收箱就能裝滿了”。 記者在采訪中還獲悉,作為配套設備,南城區將在宏遠路和鴻福路一帶增加帶有新型壓縮設備的垃圾中轉站,這些項目將投入300多萬元。 莞城運河東1號花園:垃圾分類已成規模 在莞城,被選中試點的萬科運河東1號花園則是垃圾分類已經較成規模的一個小區。 記者在小區內看到,道路邊都設置了不少雙桶分類垃圾箱,分成“干垃圾”、“濕垃圾(餐廚垃圾)”,垃圾桶身上還明確標有哪些垃圾分別屬于干、濕垃圾的文字和圖片說明。 運河東1號花園物業服務中心行政主辦陳江勇說,對垃圾只分成干、濕兩類,與市政府目前要求的分類方法略有區別。待莞城的方案出臺后,將會根據方案的要求重新設置分類垃圾桶。而對于有害垃圾,社區服務中心每個月的第四個周六都會組織業主們進行統一回收,聯系一些垃圾回收公司來收購居民們的有害垃圾。 不過,陳江勇也坦言,目前小區內的居民對分類還是“不太懂”,甚至基本“不會分”,因此小區還會要求清潔工對居民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分揀后才送往小區外的垃圾中轉站。 莞城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彭麗文告訴記者,他們此前已經有一個初步方案,但經過與運河東1號花園物管公司的溝通后,發現初步方案還十分不成熟,目前正在對其作修正。 萬江龍景小區:尚未收到正式通知 萬江區確定的分類試點住宅小區是位于拔蛟窩社區的龍景小區。小區物業管理公司的一位主管陳先生告訴記者,自己也是上周看報紙才得知自己所在的小區已經成為試點區域的,現正在等待拔蛟窩社區和萬江區方面的正式通知,“這個垃圾分類處理到底應該怎么開展,我們也很希望能盡快知道”,陳先生說,“不過直到目前為止社區方面都還沒有與我們小區直接溝通過此事。” 市民聲音: 記者隨機采訪發現,有超過50%的市民無法準確辨別垃圾的類型。因此,市民普遍希望,政府在正式推廣垃圾分類前,應該先好好宣傳關于垃圾類型的知識。此外,還應公開分類后垃圾的處理情況。 “不是我們不想分類,但是有時候真不知道該如何區分垃圾的類型。像紙張、電池那種特性比較明顯的還好分,但有些材質的一次性飯盒、某類玻璃制品真不知道屬于哪一類。”——家住東泰花園的廖小姐 “什么垃圾由哪個行業或單位來處理,怎么處理,效果如何?老百姓知道了,分類的積極性才會高。原本說,電池會污染環境,大家把電池集中扔到指定的回收箱里。可是,后來聽說電池收集起來后,沒有廠家集中處理,還是扔到垃圾場。這樣的處理,老百姓當然不會再把電池從垃圾里分揀出來。”——家住金豐花園的張女士 分析: 推進垃圾分類還需要什么? 需要相當的資金投入 “在垃圾分類方面,國內還沒有成功經驗,因此東莞十分審慎。”據市城管局負責人介紹,該局正在聯同市政府一起到逐個鎮街進行調研,并精確計算所需要的經費。 據介紹,試點小區內每家每戶都要配備分類垃圾桶,每個垃圾桶的購置大約需要20到30元,如果質量較好的還需要50元左右,而大部分試點小區都有數百上千戶,這個經費并不算少。 對此,東莞市城管局局長鐘耀祥表示,垃圾分類對資金投入有相當高的要求,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各個鏈條上的設備投入要十分充足,一環扣一環。各鎮街要舍得花錢,資金、設施都要健全。試點期間所需經費由市、鎮兩級財政共同承擔,屬地鎮街財政要落實配置配套的環衛收運設施設備和宣傳教育活動經費,并設立專項獎勵經費。不過,市鎮分攤比例目前暫時未定。 部分鎮街缺乏緊迫感 除了經費以外,目前各鎮街的試點小區仍未有實質動作還有別的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城管局工作人員稱,前期啟動所需要的經費是不少,但也肯定在大部分鎮街可承擔的范圍之內,只不過與政績無直接關系,一些鎮街領導缺乏必要的緊迫感,對此,市政府將把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試點工作的實施情況,納入各鎮街領導班子年度績效考評范圍。 鐘耀祥說,到2011年年底,全市將總結各鎮街大半年來的推行經驗,選擇適合全市推行的最為科學的方法。“到時各鎮街的垃圾分類方面的試點工作可不能還是一張白紙了。”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