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亟待通過建立標準、立法、規范管理體系 |
(時間:2011/5/6 14:24:09) |
據相關部門統計,2010年全國新增建筑垃圾15.5億噸 ,據有關專家預測2020年將達50億噸左右。目前,全國各地僅有少部分城市進行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處理,約占建筑垃圾總量5%,而更多的建筑垃圾則是進行簡單填埋。建筑垃圾的簡單填埋,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對脆弱的生態也提出了考驗。對此,不少專家呼吁,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亟待通過建立標準、立法、規范管理體系。 “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建筑垃圾經分選、破碎、篩分加工后,大多可以作為再生資源重新利用,主要為再生骨料、再生磚、再生骨料混合料、再生骨料混凝土及砂漿等,如再生骨料、再生磚可以作為直接應用于工程建設的建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現用的天然砂石及普通磚類墻體材料,對解決建筑材料生產資源短缺及巨大的能源消耗具有顯著的意義。” 4月22日,記者來到貴州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智重工”)采訪,該公司董事長朱東敏如是說。 何為建筑垃圾?朱東敏給出的解釋是:新建、改建、擴建、維修、裝修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過程中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主要包括建筑渣土、廢磚、廢瓦、廢混凝土、散落的砂漿和混凝土,此外還有少量的鋼材、木材、玻璃、塑料、各種包裝材料等。 成智重工是一家研發生產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設備的企業,據朱東敏介紹,2010年我國建筑垃圾新增量已達15.5億噸,到2020年全國建筑垃圾新增量將達50億噸,還有數十億噸的建筑垃圾填埋于地下。目前,我國僅有少數幾個城市的建筑垃圾進行了資源化再生處理,約占建筑垃圾總量的5%左右。 “大量建筑垃圾正侵吞著城市有限的空間,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朱東敏說,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便被運往郊外或鄉村,露天堆放或填埋。這不僅占用大量土地,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由于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膠、涂料、油漆等屬于難以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并含有有害的重金屬元素,它們被埋到地下,會污染地下水,直接危害到周邊居民的生活。 “有數據表明,我國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率不足5%,而歐盟國家每年資源化率超過90%,韓國、日本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率已經達到98%”。 朱東敏介紹,目前國內一些企業研發生產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設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對建筑垃圾分揀、剔除或粉碎,實現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一是混凝土過破碎、分選可作為粗細骨料,替代天然骨料來配制再生混凝土、道路基層材料和建筑用磚;二是鋼筯、鑄鐵管等經分揀后可送鋼鐵廠回煉;三是廢磚瓦、廢瓷磚等經破碎分選、配料壓制后,可生產透水地磚或燒結地磚;四是廢玻璃篩分后送玻璃廠做原料;五是木屋架、木門窗可用于制造中密度纖維板。然而,這些可再生利用資源及設備在國內卻沒有多大市場,反而在國外受到了歡迎 。 “21世紀初,發達國家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已經達到6000億美元,如果能把我國的50億噸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再生利用,可以創造價值1萬億人民幣。”朱東敏說。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主要在于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力度不夠,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開展不夠快,不夠好。技術創新成果未得到大力推廣。”朱東敏直言不諱地說。 建筑垃圾的處理和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產生、運輸、處理、再利用各個層面,只有所有的環節統一管理、協同配合、有效聯動,才能形成一個閉合的建筑垃圾處理鏈,真正實現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目前,這些鏈節實際是孤立的。 朱東敏認為,目前專項針對建筑垃圾利用的產業扶持政策還不明確。“中央如何鼓勵地方政府搞好建筑垃圾的處置與利用的政策尚未出臺。地方政府在政策層面上如何引導和支持建筑垃圾利用工作,對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企業應該給予什么樣的扶持政策,對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怎樣準入市場,以及如何鼓勵優先使用等,目前這些政策都還需要認真研究與加緊制定。” 在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盡管有些企業有從事建筑垃圾處理的魄力,也進行了一定實踐,但因為缺乏產業政策的支持,建筑垃圾處理產業化推進的道路走得很艱難。 目前,國家針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沒有統一的標準,這是制約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標準,就好比一個人沒戶口和身份證一樣,哪個單位敢用?”朱東敏說,由于沒有統一標準驗明身份,企業不敢用這類產品。因為,企業擔心使用這類產品萬一出現質量問題,誰也無法擔起這個責任,所以他們只好敬而遠之。 借鑒國外建筑垃圾資源化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一條基本規律是建筑垃圾處理不能光靠技術與市場,必須有政府做為,立法先行,對固體廢棄物或建筑垃圾建立專門的法律法規,規范建筑垃圾產生、收集、再生、應用的全過程活動。按照誰產生誰負責的原則,對建筑垃圾產生企業采取高額的稅收或強制的處罰措施進行限制;通過優惠政策推動和吸引企業參與建筑垃圾的資源化。 建筑物從拆除、運輸、處理、資源化再利用的過程,涉及住建、市政、環保等多部門,必須理順行政管理體系,讓這項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抓落實。 朱東敏說,國家工信部和住建部等已經開始起草關于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工程施工廢棄物再生利用技術規范,這些文件和標準近期出臺,將會對提高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水平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