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青島醫療垃圾處理 采用GPS監控防半路丟棄 |
(時間:2011/3/18 16:26:16) |
用完的針頭怎么辦?手術后的人體組織如何處理?每天,全市產生的各種醫療垃圾達15噸,它們都運到了何處?對于醫療垃圾如何處理人們有很多疑問,是不是被隨意賣掉了?還是制成了臉盆、雨衣?島城對醫療垃圾究竟是怎樣處理的?3月16日 ,記者跟隨探訪醫療垃圾從運輸到焚燒的全過程。這期間為防止醫療垃圾丟失,每次接洽都要重新稱重、簽字,并且在醫療垃圾車上安裝 GPS,不準隨意更改路線更不準隨意停車。 A 醫院 分類處理放在醫療垃圾暫存處 這是醫療垃圾的產生地,被患者血液侵蝕的棉簽、棉布以及任何物件都成為醫療垃圾。醫院的任務是每天將產生的醫療垃圾進行分類、稱重,交到醫療垃圾暫存處。凡接觸到醫療垃圾的人員都要簽字。 3月16日早上8點30分,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病房13樓,護士長正在忙著,配藥室的一角貼著標簽“污染區”。醫院醫政部毛堅麗介紹:“醫護人員的工作就是將這些垃圾按感染性和損傷性分好。比如患者輸液的針頭,要先統一放在利器盒中,再裝入黃色垃圾袋,防止針頭將垃圾袋扎破。其余的針管、藥瓶和剪刀等也要放入垃圾袋。” 運輸醫療垃圾可得享受高級待遇,它有專門的通道。市立醫院東院區病人服務中心的姜莉莉說:“是垃圾梯,這個電梯不能用作別的,只能放醫療垃圾,每天必須消毒。” 每家醫院都有固定的醫療垃圾收取保潔員,這樣也是為了對垃圾進行完全掌控。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醫療垃圾暫存處的工作人員秦鴻河已經跟醫療垃圾打交道5年,天天戴著帽子、口罩和手套搬運這些黃色的垃圾袋和垃圾箱。秦鴻河說:“這項任務看起來簡單,可一點都馬虎不得,所有到這的垃圾必須登記,這5年的記錄本我都存著呢。如果發現哪出問題了,一查就能查到。” B 運輸 全市一天有15噸醫療垃圾 整理好的醫療垃圾運到哪?在島城只有一家有正規資質的運送醫療垃圾的專門機構:青島潔城儲運有限公司。 3月16日上午9點,醫療垃圾運輸車先來到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戴著膠皮手套、白色頭罩的工作人員,拿著黃色垃圾箱走進醫療垃圾暫存處。他們的任務是將這里處理好的垃圾箱安全搬上垃圾車運走。 很多人都會擔心醫療垃圾運輸過程中會不會漏出來?劉廷慶指著垃圾車解釋:“運輸醫療垃圾過程中總共有三層保護。第一層是黃色垃圾袋,直接在醫院打包好的。第二層是黃色垃圾箱,我們的工作人員每天會把醫院盛垃圾的垃圾箱搬走。留下消毒過的新箱子。第三層保護就是我們的密閉運輸車了。這三層保護,醫療垃圾是絕對不可能漏出來的。” 青島潔城儲運有限公司經理劉廷慶介紹:“13輛車天天跑,除了市區還得去黃島、膠南、膠州等郊區。根據要求,醫療垃圾要在產生后 48小時內處理完畢。而且像青醫、市立這樣的大醫院。每天產生的醫療垃圾很多,工作人員得上午一趟、下午一趟,統一送到萊西焚燒地進行焚燒。目前全市大概有800家大小醫院和診所跟我們簽訂了協議,全市一天產生的醫療垃圾估計在15噸左右。” 據了解,目前醫療垃圾處理收費,按照每張床位1.5元的標準收取,依然執行市物價局2003年的規定。劉廷慶說:“2003年的垃圾處理是個標準,現在又是另外一個價,再加上油價上漲,這個價格對我們而言確實挺困難的。” 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每張床位1.5元的標準,在全國確實是最低的。” C 處理 兩次焚燒,垃圾變成合格尾氣排出 都知道集中起來的醫療垃圾要進行焚燒。可到底在哪焚燒?怎么焚燒?大家都不清楚。跟隨垃圾運輸車一路到了目的地:位于萊西的青島新天地靜脈工業園,全市的醫療垃圾都是在這里處理的。 為保證安全,記者戴上N95口罩后進入醫廢上料間,里面擺放著許多綠色的垃圾轉運箱。“醫療垃圾里有大量病菌,直接接觸垃圾的工作人員要穿防護服,進入工作間要戴口罩作基本的防護,還要用紫外線燈對整個工作間進行消毒,每次照射20分鐘到30分鐘。”新天地調度室主任李峰介紹說。除了上料這第一步,剩下的過程則是全部機械化了。 醫療垃圾的主要工作車間安裝著整個焚燒、尾氣凈化過程的設備。李主任介紹說,垃圾倒入進料口后,進入一燃室進行第一次焚燒,時間為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一燃室的溫度在770℃~1000℃之間。燒過之后,大部分垃圾都變成氣體,只剩下少量殘渣。接著,這些氣體進入二燃室進行第二次焚燒,二燃室的溫度在1150℃以下,只需要4秒到5秒即可。“細菌和病毒在1100℃的高溫下即可殺滅,這一步的作用就是進一步殺滅燃燒廢氣中的病菌。”李主任介紹。 兩次燃燒過后產生的大部分是氣體,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體,接下來要做的三個步驟就是對尾氣進行處理。最終的尾氣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這些氣體會被排放到空氣中,對環境完全無害。而整個過程工作人員都會在調度室進行監控。 記者了解到 ,從上料、焚燒到尾氣處理,所有設備24小時運轉,不斷將醫療垃圾送入爐倉的同時,將不斷產生無害廢氣通過煙囪排出。處理一批醫療垃圾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每天可以處理15噸垃圾,每月400多噸,完全可以滿足整個青島市的醫療垃圾處理需要。經過兩次燃燒、消毒、尾氣處理,煙囪排放,燃燒剩下的醫療廢渣已經不帶病菌了,但是為了安全起見,剩下的醫療廢渣統一運到填埋坑進行填埋。 李主任介紹說,目前使用的填埋坑長150米,寬100米,深6米,從下往上逐層填埋,每一層都會封上兩層防漏膜,防止滲漏出去影響地下水和土質,預計可以使用20年。這個坑填滿后,將被土覆蓋,進行綠化,永遠不做其他使用。“廢渣的填埋是最安全實用的處理辦法。”李主任補充說。 如何保證醫療垃圾不“半路失蹤” 關于醫療垃圾,坊間早有各種說法:被私自賣掉、被制成臉盆和雨衣。采訪中這個問題一直在記者腦中盤旋,從醫院到運輸再到焚燒地,怎樣才能保證垃圾不會“半路失蹤”?醫院的人 、運輸車的人還有焚燒地的人都搖頭:“我們有醫療垃圾轉移聯單,還有GPRS全程監控,每一步都非常嚴格。” 三步一簽字想拿走不容易 醫院有固定收取醫療垃圾的保潔員,直接跟醫護人員進行對接,這個環節該怎樣確保安全不出意外。工作人員以市民最關注的胎盤為例介紹,在醫院得經過三道關卡,三步一簽字。 第一道:在科室有專門的醫院廢物交接登記本,上面記錄著日期、垃圾名稱、交付人和接收人。如果家屬確認胎盤交由醫院處理,家屬先在病歷上簽字,同時接手的醫護人員簽字。 第二道:醫護人員將胎盤冷凍后放入黃色垃圾袋,每天醫院專門收垃圾的保潔人員會上門收取。這時,在保潔員監督下,醫護人員對胎盤進行稱重并登記,保潔員同時簽字。雙方確認無誤后,便在垃圾袋的封口上貼上標簽,上面注明:科室、重量、日期和類別。標簽直接在封口上誰都不敢再輕易打開。 第三道:保潔員從科室收了醫療垃圾送到醫院暫存處,這時還得簽字,簽字雙方為保潔員和暫存處之間,同時再次稱重和登記。 在這種嚴格規定下,就算一根棉簽都消失不了。 運輸路上GPS全程跟蹤 運輸車來醫院收取醫療垃圾后,雙方也得簽字,上面注明垃圾箱數和類別還有經辦人。如果之前這些環節都有監控,或者在醫院不方便操作的話,垃圾車上路隱患是不是就增大了? 市環保局監察支隊應急處工作人員小言解釋:“這個更不會!垃圾上了運輸車后,車上都有GPS,而且每輛車的行走路線都是固定的。不能隨便改變更不能隨便亂停車。” 同時,小言介紹,除了GPS監控,在整個過程中,衛生部要求使用的“醫療廢物轉移聯單”也是保證醫療垃圾處理安全的一個重要手段。“五聯單上主要包括醫療垃圾產生單位、運輸單位、接收單位和數量這幾項,由環保局、衛生局、產生單位、運輸單位、接收單位各執一聯,這樣做到醫療垃圾的流向有據可查。” 干這活的人要有力氣 運送醫療垃圾這個活,一般人干不了。所以目前青島潔城運輸公司的醫療垃圾運輸工作人員有近40名,都是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 24歲的王朝魯就是其中一位,他得開車還得搬運醫療垃圾。老家在菏澤的他干這活已經4年,他說:“剛干幾天就知道運輸醫療垃圾是個什么活了,心里還有點小害怕。有次他們告訴我,這個箱子得注意,里面裝的是手術后的大腿還有些腫瘤。頓時心里顫了一下。而且有的人看見我們的車就害怕,不讓我們停在小區門口或者家門口。”不過4年時間這些感覺早就麻木,現在王朝魯再面對這些東西早已經不害怕了。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