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許昌市建筑垃圾變廢為寶:應再利用新路子 |
(時間:2011/3/1 10:00:07) |
目前,許昌市在處置建筑垃圾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邁出了建筑垃圾“變廢為寶”,資源化再利用的大步伐,實行特許經營,把建筑垃圾清運、處置推向市場,探索出一條政府不投資,企業有效益,使城市建筑垃圾得到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再利用”的新路子。 把放錯地方的資源放回它該去的地方 2月23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節能與綜合利用處相關負責人一行對我市建筑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再利用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在西環路金科公司建筑垃圾處理廠,調研組一行看到這里的建筑垃圾堆積如山,幾臺鏟車和大型破碎機工作著。大塊磚渣、混凝土等建筑垃圾被轟鳴的機器“吞吃”后“粉身碎骨”。全部處理過程采用了除塵和降噪聲設備,可實現自動化作業,效率高;經過粉碎、篩選等程序,建筑垃圾變成有用的建筑材料進行循環利用,主要用于筑路、砌墻、制磚等,實現變廢為寶。 據了解,目前許昌市建筑垃圾的處理主要采用回填、堆積、填埋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嘗試進行資源化再利用。然而,建筑垃圾不過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只要巧加利用就可以變廢為寶。據許昌金科清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福安介紹,為了更好地處理建筑垃圾,他們不斷增加建筑垃圾清運、處置場地,加大設備的投資力度,2009年6月10日從德國RM公司的RM100移動式破碎站正式投入運營,該設備是全省首家引進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設備,是目前世界領先的專業進行建筑垃圾分撿、破碎設備。除此之外對公司清運車輛進行封閉改裝,建設制磚廠等,累計投資6380萬元。如目前該公司對磚渣類、磚混土類建筑垃圾進行破碎,破碎后的產品主要計劃用于修路時作穩定層等。目前產品已通過檢測,在部分試點項目使用,尚未全面推廣。另外就是利用建筑余土,采取先進技術制磚。 許昌市對建筑垃圾處理經歷了三個階段 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許昌市的建成區面積從2007年的63平方公里“長”到目前的8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也從2007年年底的35.79%增加到目前的41%。建筑垃圾每年的產生量很是驚人,磚渣類90萬要100萬立方米,黃土類80萬要100萬立方米。這么巨量的建筑垃圾如果不及時處理,后果不堪設想。 在當日下午進行的建筑垃圾綜合利用調研匯報會上,許昌市城管局黨組書記、局長孫宏毅介紹說,許昌市的建筑垃圾處理經歷了3個階段。 一是起步階段(1999年至2002年)。在1999年之前,許昌市區隨處可見建筑垃圾,參與建筑垃圾清運的隊伍有10多支。由于沒有處置場地,在聯系不到買家的情況下,就在城鄉接合部隨意傾倒,既占用了土地,又帶來了污染,垃圾圍城現象十分嚴重。為加強管理,規范清運工作,許昌市城管局根據當時市區建筑垃圾清運情況,選擇了資質比較好的3支清運隊伍,擔負城市建筑垃圾清運工作。 二是承包階段(2003年至2008年)。2003年年初,許昌市城管局嘗試在從事建筑垃圾清運隊伍中實行小范圍招標,許昌金科清運有限公司中標并簽訂了承包協議。從此,市區的建筑垃圾由承包單位統一清運,并由承包單位租用土地建設建筑垃圾堆放場。承包單位還擔負市區亂倒建筑垃圾的義務清運工作。城管部門也加大了對建筑垃圾的管理力度,逐步取締了無建筑垃圾清運資質的違規車輛,實現建筑垃圾統一清運,建筑垃圾圍城問題得到解決。 三是特許經營階段(2008年至今)。經許昌市政府批準,許昌市城管部門于2008年年底采取公開招標的形式,對市區建筑垃圾清運、處置實行了特許經營的模式。通過實行特許經營,我市建筑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再利用工作進入了可持續良性發展階段。 努力把許昌市建成國家級示范基地 在許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及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許昌市的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再利用工作從最初的垃圾圍城、無序管理到如今進入可持續良性發展,得到了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充分肯定。近年來,省內外多個地市多次前來交流、學習。 “許昌在建筑垃圾處理工作方面做得很好,從以前的垃圾圍城、臟亂差到現在的干凈整潔、規范有序,可以說取得了明顯成效。”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楊鐵生說,許昌通過特許經營,把建筑垃圾清運、處置推向市場,使城市建筑垃圾得到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再利用的新路子值得學習和借鑒。 “目前,許昌市的建筑垃圾管理基本實現了‘五統一’,即統一證件、統一清運、統一收費、統一處置、統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了私拉亂倒和垃圾圍城現象;在處理模式上也由過去的簡單填埋、堆積,轉向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嘗試將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孫宏毅說,本著“倡導循環經濟、促進資源再生,提升產業層次、力創行業典范”的指導思想,今后要努力把許昌市建成國家級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示范基地,提高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