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上海市代表吁建“廚余專項收集”模式 |
(時間:2011/1/14 16:53:56) |
從2005年至2009年五年間,上海市生活垃圾處理量增長近15%,而據預計,到2020年,全市混合垃圾處理能力及資源化處理能力缺口總計將擴大到約11700噸/日。 如何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1月13日,上海市人大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發布相關課題研究報告,呼吁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模式、建立以“家庭廚余果皮專項收集”為核心的社區管理模式。 人均日產1.03公斤垃圾 滬生活垃圾面臨處理矛盾 “目前上海的生活垃圾平均每天‘產量’為2萬噸,每人每天則達到1.03公斤,人均‘產量’快要接近峰值。”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副主任委員張載養據此坦言,本市生活垃圾的剛性增長與垃圾處置能力正面臨矛盾。 記者看到,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和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聯合發布的《促進上海生活垃圾“三化”管理工作對策研究》課題研究報告顯示,隨著上海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本市生活垃圾處理量不斷增長,從2005年至2009年五年間,本市生活垃圾處理量增長近15%。 “上海大部分的垃圾堆場、焚燒場,現在大部分都在超負荷。”張載養稱,按目前現有設施處理能力,預計到2020年,全市混合垃圾處理能力及資源化處理能力缺口總計將擴大到約11700噸/日。 不僅如此,該報告亦指出,盡管十多年來本市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工作不斷推進,但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的系統建設尚無法滿足規模化的資源循環利用,本市生活垃圾分類、利用和處理設施建設及污染防治水平的提升速度,已相對滯后于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速度。 也因此,張載養呼吁,盡快推進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緩解目前存在的各種垃圾處理矛盾。 完善垃圾分類收運模式 建“家庭廚余果皮專項收集”模式 思想認識不充分、重視不足;管理體制不順暢,職能模糊,支撐政策不到位,規劃滯后,分類模式難操作,宣傳狹隘;社會公眾不參與,進展緩慢……研究報告中明確指出,這些瓶頸,無形中制約著滬上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進程。 “培育‘主體明確、政府搭臺、公眾參與’的社會氛圍,通過以‘家庭廚余果皮專項收集’為重點的專項分流減量行動推進。”新民網記者看到,研究報告中據此提出了這樣的新模式。 據張載養介紹,一方面,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科學設計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模式,“形成‘2類分類,3種收集’的立體化分類、收集模式”,即居民日常生活垃圾按照“廚余果皮、其他垃圾”2類投放,日常收集、日產日清;特種垃圾定點投放,專項收集、定期收運,廢品則從源頭納入廢品回收體系。 同時,考慮到生活垃圾中廚余果皮比重約占63%,研究報告建議,在居住區開展廚余果皮專項分類資源化,即由物業或居委組織一支保潔員為主的分揀隊伍,按相關規范對垃圾進行二次分揀、回收和收集,指導居民垃圾分類。 此外,建議新建居住區在規劃審批中強制配套廚余果皮專項收集設施,建議相應管理體系,并配套規劃、土地、技術、資金等政策保障,加快廚余果皮專項收集、運輸、處置體系的建立。 “到2015年,家庭廚余果皮等垃圾分類收集率達55%,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降低至0。58公斤。”研究報告最后提出了這樣的效果預期。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