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農村垃圾變廢為寶處理不太難 |
(時間:2011/1/7 16:26:39) |
“利用這個廢棄豬圈做垃圾池我們社沒花一分錢,大家輪流清理垃圾,每次賣垃圾還可以賺到十幾塊錢,劃得來!”2010年12月31日,在射洪縣太興鄉三清村三社,村民陳本培正忙著在村里的“豬圈”垃圾池旁分類清理垃圾:白色垃圾賣到廢品收購站,食品廢棄物、秸稈等可降解垃圾,就地堆肥后回田。 除廢棄豬圈外,改廁后的老式茅坑也變成了垃圾池。“村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倒垃圾,改變了亂倒垃圾的現狀不說,村民還能分享垃圾處理后的收益。”太興鄉黨委書記付華茂說,如今鄉黨委政府已對全鄉50多處保存較好的廢棄茅坑、豬圈修整和配備統一垃圾池標識,并建立了村民輪流自管和收益村民自得的制度,調動了老百姓對垃圾治理的積極性。 “這么大的垃圾場至少能用5年,要是新建一座得花50多萬元,但我們利用原有采石場廢棄的石坑,只用了2.8萬元做坑底防浸硬化和外圍擋土墻修建,這里便成了我們集鎮生活垃圾處理場。”在鷺鷥溝村,鄉長余致鰲告訴記者,該鄉離縣城48里,集鎮垃圾日產日清運輸成本高,成了太興鄉尋找本地垃圾處理場的主要動力。通過“土層—垃圾—土層”的疊層處理方式,既有效避免了環境污染,填滿后的垃圾坑上又可再次復墾。 目前,射洪縣正采用村社、集鎮二級垃圾處理制度努力破解偏遠鄉鎮垃圾治理難。“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既解決了農村垃圾亂堆亂丟問題,又有效降低了治理成本,一舉兩得。”縣城鄉環境治理辦主任李俊介紹,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縣離縣城區較遠的9個鄉鎮通過這種方式,已建成了村社垃圾處理池436個,大型垃圾處理場12座。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