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宜昌夷陵全面縱深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
(時間:2022/5/7 10:02:02) |
近日,宜昌市最大的生活垃圾轉運站和環衛基地——夷陵區港窯路轉運站正式投產運行。該轉運站占地13315.56平方米,日處理生活垃圾300噸。除了壓縮車間采用上層高位進料區、下層主機工作區和垃圾轉運箱裝卸區兩層建筑結構,還配有抽風除塵、噴霧除臭等輔助工藝,生活垃圾不僅“零填埋”,“廢棄”垃圾也得到了資源化利用。
“各試點小區的平均垃圾回收利用率由35.25%提升至43.5%,平均廚余垃圾分類準確率由77.75%提升至97.75%。”據夷陵區綜合執法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李攀介紹,該區已改造完成定時定點投放點262個,104個小區啟動定時定點試點工作,今年9月底,定時定點投放新模式將在夷陵城區實現全覆蓋。
夷陵區緊盯生活垃圾分類各項工作目標, 建立“1234”工作思路,即:成立一個生活垃圾分類攻堅行動指揮部,建立綜合考評、執法包保兩項監管機制,創新陣地宣傳、活動宣傳、媒體宣傳三種宣傳方式,完善前端投放、中端收運、末端處置四大分類體系,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全面鋪開。
連日來,夷陵區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執法大隊組織垃圾分類工作專班對梅瓏鎮、無石山莊等11個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進行督導,對檢查中發現的部分小區垃圾桶破損、宣傳曝光欄內容無更新、分類不準確等問題責令物業進行整改。
“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執法包保制度,按片區開展垃圾分類執法檢查,征集垃圾混收混運、不按規定投放等違法違規線索。”楊勇介紹,今年該區共查處垃圾分類案件13起。
將五顏六色的瓶蓋挑選分類,再分別放進綠、紅、黑、藍不同顏色的小盆中……4月20日,小溪塔街道東湖社區熱鬧不已,20多名垃圾分類引導員、10多名幼兒小朋友和部分社區居民圍在一起,開展垃圾分類趣味活動,學習垃圾分類小竅門。
“采取多形式對社區、物業、引導員進行垃圾分類培訓,設立先進典型示范點,線上線下推送工作進展及成果,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和責任擔當。”小溪塔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姚創說。
在東城試驗區梅子埡村,黨員示范崗、垃圾分類“積分卡”、“敲門”行動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居民從“我要分”到“我會分”意識轉變,垃圾分類居民知曉率達100%、分類準確率達95%以上。
據了解,試驗區組織分眾分類宣傳發動,城區以樓棟、小區為單位,農村以屋場、村民集中居住區為單位,強化分類知識宣講,普及分類常識。
走進夷陵區政務服務大樓,四分類垃圾桶整齊擺放,厲行節約標識隨處可見,“自帶水杯”“共享文具”“無紙辦公”等文明“小點子”細節滿滿。
“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機關事業單位起著示范指導作用。”夷陵區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黃婷婷介紹,服務中心開展志愿簽名、知識競答、專題展臺等宣傳活動,制作發放折扇、布袋、玻璃杯等垃圾分類文化產品,提高干部職工垃圾分類知曉率。同時,結合節約型機關創建,落實垃圾源頭減量。目前,該區共創建了3家市級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20家國家級“節約型機關”。
松果穿上“彩衣”制成干花,枯枝葉搖身一變迷你農家小院,廢棄易拉罐拼成變形機器人,廢紙盒做成校車模型……在“生態小工匠”的巧手下,垃圾也能變寶貝。
夷陵區推動垃圾分類進校園,設置“垃圾分類志愿服務崗”,引導師生自覺分類投放垃圾。開展環保小衛士、生態小工匠等“垃圾分類”比賽,征集“隨手拍”作品526件,“變廢為寶”等26685件,形成了師生齊參與的濃厚氛圍。
同時,開展校社共建,4080名紅領巾志愿者深入社區,開展“踐行‘十不見’ 爭做好市民”“垃圾分類我能行”等活動,發放倡議書5200份,讓垃圾分類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
|
|
|
推薦圖片 |
 | 中國節能抗疫突擊隊馳援百色市醫療廢棄物處 | 近日,廣西百色新冠疫情暴發導致全域管控,百色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理中心急需支援。廣西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致函中國節能請求緊急支援百色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理事宜。中國節能接到請求函,立即部署下屬中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