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張益:生活垃圾處理“五步走”技術思路 |
(時間:2020-5-14 8:44:04) |
張益,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上海環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從事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38年,是垃圾處理行業從稚嫩到起飛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也是垃圾處理的“追夢人”——踐行垃圾分類、倡導焚燒發電、支持協同處理、創辦環衛企業,一直是他的人生夢想和追求。 對于未來,張益坦言,“垃圾和人類相伴相生,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它當作朋友來對待、來善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讓垃圾家族的一員——醫療廢物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眼下生活垃圾、廚余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固廢處理產業也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此刻,張益也有了新的思考。 張益的垃圾處理“五步走”技術思路 臨時堆放分散化——集中填埋有序化——衛生填埋無害化——焚燒發電能源化——分類處理資源化。 “五步走”技術思路清晰地體現了張益的觀點——相對填埋,今后焚燒的比例會越來越高。在他看來,垃圾焚燒處理有五大優勢,“焚燒基本穩定只需兩個小時,相對填埋的10—30年,處理速度更快;焚燒處理的占地面積只有填埋的十分之一;焚燒5個家庭的垃圾,能滿足一個家庭的日常用電需要,資源利用能力更強;同一時代,焚燒廠的污染排放遠低于填埋;焚燒可以減量90%,而填埋減量非常有限。” 經過30多年的實踐,垃圾焚燒技術在我國成功實現了從能燒、燒得好到清潔焚燒的發展。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焚燒廠,不在歐美,而是主要集中在中國。但是,張益也認為,不能將焚燒稱為最好的垃圾處理技術,“人類的認知受時代所限,這只是現階段與其他處理方式相比更好,可能再過100多年,人們會有不同的結論”。 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新技術,在未來有望替代焚燒,等離子氣化處理就是其中之一。與焚燒上百度的溫度相比,等離子處理的溫度高達數千度,可以有效解決二噁英污染以及爐渣、飛灰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有機物氣化轉變成合成燃氣可用于發電、供熱等。“只不過,新技術還沒有老技術穩定,推廣仍需時間。”張益說。 不管是焚燒、還是填埋,“前景光明”的垃圾處理行業,卻一直處于“落地難”的尷尬境地,關鍵在于垃圾處理設施因規劃、建設、運營引發的“鄰避現象”。“城市垃圾處理問題不只是一個污染控制的環境問題,還是一個平衡利益的哲學問題,也是一個關乎民生的社會問題。”張益充分認識到,垃圾處理有著極強的敏感性、復雜性和重要性。 毫無疑問,垃圾必須要處理。張益列出一組數據,每人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約為1公斤,兩周多時間產生的垃圾體積就相當于人的自身體積,一年產生的垃圾體積是人自身體積的20倍,80年就是1600倍!因此,就像每一個家庭必須要有衛生間一樣,每一座城市必須有垃圾處理設施,否則會出現“一三七”現象:一天不清運垃圾,收集點堆滿垃圾;三天不清運垃圾,滿街都是垃圾;七天不清運垃圾,只見垃圾不見人。 “但它處理的畢竟是垃圾,即使環境處理得再美,人們不可能真的把它當成自家的后花園一樣看待。何況業內確實存在部分處理設施達標問題做得不夠到位、不夠透明等情形。從業者絕不能回避‘鄰避現象’,需要在城市剛性需求、環保要求和公眾利益訴求三者之間,找到一個符合法律和標準且多方可以接受的平衡點。”張益認為,必須研發更加安全環保可靠可行的工藝——污染排放要進一步降低,利用效率要進一步提高,智能化、透明度和協同能力要進一步加強。 除了技術,溝通也很重要。遇到“鄰避現象”時,張益極為重視溝通的作用,在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無錫、仙桃、長沙、荊門、鞍山等地的很多遇到“鄰避現象”的垃圾處理項目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業余時間,他還通過“固廢觀察”和“環聯資訊”等網絡平臺,每天花大量時間向公眾介紹垃圾處理領域內的最新、最熱信息。 與“五步走”中的“分類處理資源化”息息相關,近年來,垃圾處理行業從處理處置末端入手,將投放、收集、運輸、資源利用、末端處理這一完整的產業鏈條連接起來。 再前端,便是引領新時尚的垃圾分類。 為了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實現垃圾處理“五步走”的“大目標”,張益為他的新公司“上海環聯”制定了一個“小目標”,就是努力為全國各地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提供性價比高、可操作性強的第三方技術服務,期待“上海環聯”能借助國家政策的東風越走越穩、越走越遠!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