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前景的看好,未來再生資源處理市場將持續加溫,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將通過市場拓展、業務整合、收購并購等方式以實現產業鏈和業務規模的擴張。行業對融資需求漸趨旺盛。
近年來,整體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速度與市場熱度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再生資源處理在2016年備受資本市場的關注與青睞,行業進入投資高峰期,各路資本競相涌入,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資本的高需求與差異性也加劇了行業內的兼并購,2016-2017年多起兼并購案例引起較大關注,啟迪桑德7億元收購東江環保旗下兩項再生資源資產;齊合天地收購全球最大金屬回收公司Scholz全部股本;盈峰環境74億元收購中聯重科環境產業集團。
未來再生資源處理市場將持續加溫,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將通過市場拓展,業務整合,收購并購等方式以實現產業鏈和業務規模的擴張。企業兼并和經濟轉型也將影響市場格局,混合經濟體或將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在政策的支持下,再生資源企業上市融資的趨勢也將延續,核心企業上市步伐將會進一步加快。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資產總額為2018.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67%。根據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結合2011-2016年中國再生資源行業資產數據及中國經濟增長數據,預計到2023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資產總額將達到3911億元,增速將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
2018-2023年中國再生資源行業資產規模預測(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6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實現銷售收入3967.3億元,同比增長7.05%。根據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2016年的銷售收入基數,結合2011-2016年中國再生資源行業銷售收入數據及中國經濟增長數據,預計到2023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銷售收入將超過8700億元,增長幅度將在12%左右的水平。
2018-2023年中國再生資源行業銷售收入預測(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據財政部等四部委公布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我國目前已有109家補貼企業,進入補貼企業名單中的企業私營/民營占比50%以上,年處理能力50萬臺以上的占81%。一方面,行業進入壁壘較低,流動商販、回收站點均可進入,大部分回收企業規模較小、分布零散,回收資源幾經周轉才到分揀中心,行業集中度較低。另一方面,由于環保補貼政策是由各地方環保、財政等相關部門負責審核補貼,故行業內主要企業均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而呈現區域分布狀態。《補貼名單》涉及上市公司主要有TCL、格林美、格力電器、東江環保、四川長虹、首創股份和桑德環境等,其中格林美、格力電器、四川長虹和首創股份廢舊電子電器的處置規模均達200萬臺/年,分別占據長三角(揚州寧達)、河北地區(石家莊再生能源)、四川地區(長虹格潤)、江蘇地區(蘇北廢舊拆解)。
廢舊電子電器補貼名錄企業分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近年來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并購較為密集,特別是“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政策出臺后,中小企業面臨“補貼目錄企業”財大氣粗的資源回收價格和規模往往難以抗衡,逐漸喪失回收資源的渠道優勢。而行業內上市公司得以憑借先發資源和資金優勢主導對中小企業的收購。隨著再生資源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行業秩序將逐步規范,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們認為具有政府補貼、再生資源回收資質以及擁有豐富回收渠道和銷售渠道的企業將不斷攫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