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醫療垃圾流入“黑作坊” 處置困局何解? |
(時間:2016-7-29 9:52:45) |
近期,某地基層執法部門查處了一批非法回收加工醫療垃圾(含醫療廢物)案件,多家公立醫院和血站的醫療垃圾流向城郊接合部和農村地區的“黑作坊”。據了解,這些零星收購的醫療廢物,經過初步人工分揀、清洗、粉碎等工序加工成半成品,再出售給其他塑料加工廠牟利,制作塑料餐具和杯子。 近年來,醫療垃圾(廢物)流入“黑作坊”的事件時不時地被媒體曝光,引發公眾對醫療垃圾處置的廣泛關注。 眾所周知,醫療垃圾主要是指使用過的醫療耗材,包括手術及包扎后的殘余物、一次性注輸器、廢棄藥品和醫療用品等固體廢物及傷口敷料、繃帶、棉球等傳染性廢物。醫療垃圾最大的危害就是原微生物造成的傳染性,其中所含的致病細菌及病毒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倍,已被列為《國家危險廢物名錄》47類廢物中的首位。如果處理不當,將可能成為疫病流行的源頭、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尤其是瓶瓶罐罐里的少量廢液隨意傾倒,不僅對周圍土壤會造成污染,而且廢料中含有的大量細菌性病毒,還會帶來感染性風險。 按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醫療垃圾必須定點回收,并做無害化處理。《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轉讓、買賣醫療廢物。禁止在運送過程中丟棄醫療廢物;禁止在非貯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或者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和生活垃圾。同時還要求,醫療垃圾必須集中處置,并且從收集、運輸、貯存到處置等環節,要實施層層責任的“四聯單制”。 然而,就是這種危害人類健康、污染環境的醫院廢物,在一些地方竟然被加工成編織袋、鞋底等日用品,制成玩具,還有的甚至被制作成塑料餐具和杯子。 顯然,一些醫療機構的醫療垃圾沒有嚴格依照相關法律要求和規定進行處理。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基層醫療機構負責人無視有關規定,隨意棄置醫療垃圾,從而造成醫療垃圾的外流。當然,相關監管部門的不作為、監管不力,也是醫療垃圾處理不當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不少城鄉居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良好的衛生習慣,對自己或別人使用過的注射器等醫療垃圾,沒有做到及時處理。 要使醫療垃圾處置走“正道”,必須堵住監管漏洞。一方面,衛生、環保等部門必須通力合作、齊抓共管,采取長效措施,從源頭上徹底堵塞醫療垃圾流失的漏洞。要對醫療垃圾處置進行跟蹤檢查,加大對不法回收、倒賣與處理者的打擊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同時,加強對基層醫療機構的管理,教育廣大基層醫務人員提高認識,增強責任心。另一方面,通過加強法制建設,規范管理制度,促使醫療機構對醫療廢物的管理高度重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此外,建議相關部門就處理醫療垃圾中的一些難點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比如以補貼的方式支持醫療機構按規定處理醫療垃圾,或者以政府的名義,設立或委托集中處理醫療垃圾的機構等,建立起有效的醫療垃圾處理體系。當然,加大宣傳力度,在農村、城市社區廣泛開展衛生常識等方面教育,提高城鄉居民防范意識也是不可或缺的。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