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我國電子廢棄物處理工業可持續發展障礙與對策初探 |
(時間:2015-10-8 10:11:02) |
作為經濟高速發展中的電子產品與家電的生產消費大國,同時囿于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縮短,使得近年來電子廢棄物數量猛增。 作為世界工廠與全球產業鏈的重要環節,我國已成為電子廢棄物重要聚集地。據統計,全世界的電子垃圾每年增長15%-30%,其中約7成通過不同途徑送到我國大陸。 電子廢棄物含有豐富的可再利用的有價資源,極具回收價值。基于此,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電子廢棄物可持續管理與回收利用技術體系,對于我國深化循環經濟建設,參與全球資源大循環至關重要。 厘清我國電子垃圾處理工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障礙以及這些障礙之間相互作用的因果機制,有利于指導相關政策制定者與決策者,從而最終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電子垃圾可持續管理與處理體系。 主要障礙及因果分析 在上述背景下,任競爭等在國際著名期刊《Waste Management》”世界一一瞥”板塊發表評論性文章,該研究系統闡述了我國電子廢棄物可持續處理面臨的一系列經濟、環境、技術以及社會方面的障礙及其相互作用因果機制。 1、主要障礙: 經濟方面的障礙:主要包括電子垃圾回收價格缺乏競爭力、電子垃圾回收補貼與稅收優惠政策不完善、正規大型回收企業參與度低。 環境方面的障礙:主要為處理過程中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技術層面的障礙:主要包括小型廢棄物處理車間設備缺乏與技術缺失、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相關基礎設施不完善。 社會支撐體系方面的障礙:主要包括電子垃圾管理體系與立法不完善、缺乏完整的電子廢棄物管理和處置系統、缺乏完善的電子垃圾進口干預機制、群眾法規與環境保護意識欠佳、政府部門職責不明確以及小作坊非法回收處理。 2、因果機制 該文在上述障礙闡述基礎上,進一步應用灰色決策試驗和評價實驗室方法 (TheGrey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GDEMATEL)對我國電子垃圾可持續處理面臨的障礙及其相互作用因果機制進行分析。障礙依據其性質被分為“原因導向”、“結果導向”以及“連接”三組。 原因導向型障礙包括“電子垃圾管理體系與立法不完善”、“政府部門職責不明確”以及“電子垃圾回收補貼與稅收優惠政策不完善”;結果導向型障礙包括“正規大型回收企業參與度低”、“處理過程中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以及“小作坊非法回收處理”。其余為連接型障礙。其中小作坊非法回收處理被認為是我國電力垃圾處理工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障礙。 政策實施與未來展望 根據障礙分析結果,任競爭等系統性地提出了推進電子垃圾可持續處理在我國健康有序地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通過嚴格立法,合理補貼,逐步構建成熟的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建立廣泛的收集網絡以支撐形成規模經濟。 二是加快分選技術、清潔分離等關鍵技術研發,降低處理電子廢棄物的成本,加快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是依托生命周期理念,構建電子產品生產到電子廢棄物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工業鏈,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循環經濟技術發展模式。 四是大力推廣環境教育,提高民眾在電子垃圾可持續處理方面的意識。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