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垃圾管理:焚燒已落伍,“零廢棄”是坦途 |
(時間:2015-9-23 12:28:45) |
有不少公眾認為,日本是垃圾分類和循環利用的領先國家。其實這是一種錯覺。事實上,日本大多數城市奉行的是“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的基本區分。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以可燃垃圾為主,其垃圾焚燒處理率高達80%;不可燃垃圾或可回收物的循環利用率僅為20%左右。 誠然,日本在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等方面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在垃圾管理的問題上,它目前仍然走的是“大量焚燒、大量浪費資源”的道路,絕不是我們應該效仿的對象。 走不同道路的歐洲 在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中,日本垃圾焚燒率是最高的,且至今為止未出臺抑制垃圾焚燒的國家政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 來自歐盟的統計顯示,2013年歐盟成員國平均垃圾焚燒率為26%,不僅沒有一個國家超過日本(最高為愛沙尼亞,64%),而且4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的焚燒處理率分別為35%、34%、21%和21%。這樣相對低的焚燒處理水平,并非它們的產業“落后”或還在“發展中”,而是這些國家,乃至整個歐洲社會已經漸漸明確,焚燒技術不是徹底解決垃圾問題的優選方案。 根據歐盟委員會2008年出臺的“垃圾指令”,其成員國在制定本國垃圾管理法規時,必須遵循治理方式的優先次序原則,即要以預防垃圾產生、重復使用、分類和循環利用(包括堆肥)為優選,并配套相關政策措施,以焚燒和填埋為嚴格控制的對象,積極限制其規模(如果規模太大,說明優選方式沒有做好),設置嚴格的能源利用水平要求,并不斷提高污染控制的行業準入標準。 2012年,歐盟委員會又發布了“歐洲資源效率路線圖”,提出要在2020年以前停止將可回收和可堆肥廢棄物送入焚燒廠,并建議垃圾管理的資金支持也應遵循優先次序原則,即在循環利用一端加大投入而不是末端處理。 丹麥是歐洲垃圾焚燒率最高的國家之一(2013年為54%),但2013年其時任環境部長向媒體表示:丹麥要循環利用更多,焚燒更少。同樣,2014年法國環境部長表示:焚燒是過時技術,在廢棄物收集和能源轉化方面,許多技術都比垃圾焚燒環保且合理的多,所以必須通過強制手段來停止焚燒垃圾。 米蘭:餐廚垃圾循環利用的典范 可降解的有機物,如餐館和家庭產生的廚余垃圾、花園庭院產生的園林綠化垃圾的循環利用是關系到零廢棄實踐是否能夠步入正軌的關鍵。這也是區別歐洲和日本垃圾管理特征的重要指標。 由于日本各地的垃圾分類方案基本將占垃圾總量3成以上的餐廚垃圾視作可燃物進行焚燒,被回收循環利用的占垃圾處理總量不足6%,而歐盟國家整體已經達到15%,人口和經濟大國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已分別達到17%、17%、16%和15%(2013年統計數據)。 正在舉辦世界博覽會的意大利米蘭市在餐廚垃圾的分類和循環利用方面更是走在了歐洲的前列。2012年,在民間力量的推動下,米蘭市政府決定在一些區域開始嘗試將餐廚垃圾單獨收運;此后,這項服務逐步拓展至其他區域,到2014年底實現了100%全覆蓋。 據負責米蘭市餐廚垃圾清運和堆肥處理的公司介紹,經過兩三年的努力,該市包括廚余和綠化垃圾在內的有機垃圾的分類收集率已高達84.7%,這也使該市整體的垃圾分類收集率從2011年的34.5%提高到51%。而且,市政部門的持續監測顯示,廚余垃圾中污染物(主要是不可降解物質)的含量僅為4.54%。如此高純度的有機垃圾經過轉運和簡單預處理,便送往堆肥廠堆肥,產出的高質量有機肥最終還會回饋給市民。如此運行良好的分類體系也被帶到了世博會現場,讓世界各國的游客有機會學習和體驗。 舊金山:引領“零廢棄”潮流 與歐盟政府層面積極推動循環經濟、限制焚燒和填埋政策措施遙相呼應的是目前正蓬勃發展的零廢棄運動,它的目標就是垃圾的零填埋、零焚燒,通過節約、生態設計、企業責任、分類和循環利用的方式使廢棄物量減少到最少,并完全回歸自然和生產的循環。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特別是這個州的重要城市舊金山是全球零廢棄運動的先驅。早在1989年,加州就立法要求全州各市縣要通過管理改革,用10年的時間,將垃圾填埋分流率從10%提高至50%。至2002年,舊金山市順利完成州政府設定的垃圾末端處理減量目標,又進而挑戰2020年徹底實現“零廢棄”,即垃圾零填埋和零焚燒。截止到去年,舊金山垃圾填埋分流率達到了72%,而且沒有一座焚燒廠在建設或運行。 便捷、高效的垃圾分類和循環再利用系統是保證舊金山市不斷逼近其“零廢棄”目標的保證。目前,舊金山市通過立法強制要求市民或社會單位,將生活垃圾按“可回收物”、“可堆肥物”和“填埋垃圾”進行分類投放。 可堆肥物是整個分類體系成功運轉的關鍵。連續監測顯示,舊金山目前可堆肥垃圾的守法投放率已經達到95%以上,可堆肥垃圾的污染率則控制在1%~2%以內,全市每天收集到的高品質可堆肥物總量達700噸以上。如果北京市也達到這樣的管理水平,一天可資源化處理的餐廚垃圾量應該在1萬噸左右,即占垃圾清運總量的一半,相當于擺脫對3座大型焚燒廠的建設需求。 愈發清晰的全球共識 如果說歐洲的垃圾管理宏觀政策、米蘭和舊金山的“零廢棄”實踐是一條清楚有別于日本的垃圾管理道路的話,這條道路實際已經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2013年,聯合國環境署(UNEP)和聯合國訓研所(UNITAR)兩大機構聯合發布了《國家廢棄物管理戰略指南:將挑戰化作機遇》(下稱《指南》),目的是在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的共識框架下,推動并指導各國制定符合本國實際的垃圾管理戰略。 對于以零焚燒、零填埋及資源最有效利用為目標的“零廢棄”理念,《指南》也給予了肯定,“許多國家的人都已經將‘零廢棄’設為該國(或某些地區)在某一時間點前要完成的任務。盡管至今尚未有一個國家,甚至一座城市達到這樣的目標,但沒有一個國家或一座城市已經滿足于它們目前的垃圾減量狀態,并停下自己向前努力的腳步。每一點成功都會孕育出繼續自我完善的雄心壯志。這樣的雄心壯志正是廢棄物管理持續發展進步的原動力”。 中國垃圾管理到底要走哪條道路? 上世紀80年代,在垃圾處理領域,深圳市率先引進日本焚燒技術,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座用焚燒法處理垃圾的城市,也陸續帶動了其他地區垃圾焚燒處理技術的發展。誠然,在那個時候,我國垃圾妥善處理的整體水平太低,加之全球社會對焚燒處理的社會、經濟、環境、健康影響還認識不夠,“向日本學習”無可厚非,甚至在一定時期還產生過積極意義。 然而,30年之后,當有些國內城市仍準備重復日本垃圾管理走過的錯誤道路——放棄廚余垃圾循環利用,甚至想搞100%焚燒,這就將落后于時代了。因為,擺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分明有更積極、更代表未來方向的道路,它已經活生生地發生在歐洲國家,在美國的城市、甚至是日本國內的不少地方,也已得到聯合國機構的認同。這條道路把垃圾焚燒放在垃圾管理優先序列的底端,必須讓路給產生預防、重復使用、循環利用和堆肥;它將干濕分類作為管理底線,要通過廚余的單獨投放、清運和處理,不斷減少這類垃圾進入焚燒和填埋場的量;它把垃圾產生和末端處理減量,以及循環利用率的提高作為規劃重點,通過設置量化目標,倒逼政府和公眾真心實意地推動和實踐垃圾分類,從而減少對焚燒廠的依賴。 這條道路簡而言之就是“零廢棄”,它既是理想又是垃圾管理改革的路徑。希望我國更多城市的領導者能在“垃圾圍城”的迫切危機面前,既腳踏實地,又放眼未來,拿出進取的勇氣,做出無愧于公眾和時代的選擇。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