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農村探索垃圾分類減量新舉措 |
(時間:2015-9-6 10:38:50) |
有機垃圾就地漚肥,從源頭上減掉一半的垃圾量;技術工藝創新后,廚余垃圾可以“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村民分“片區”自治,垃圾分類的理念通過留守村內的老人傳遞給城里工作的子女…… 在上海的9個涉農區縣中,137個村莊已實現了濕垃圾不出村、其它垃圾處置無害化。和城市相比,農村的垃圾分類有何不同?近日,記者來到被評為“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區)”的松江區走訪。 有機垃圾 就地還田 在全市首個實行“有機垃圾回收還田”的葉榭鎮大廟村,每戶農宅前都放著兩個垃圾桶,寫著“可還田垃圾”和“不可還田垃圾”。打開張道龍家的“不可還田垃圾”箱蓋,里面只有幾根茄子、剩菜剩飯等。才12歲的小孫子在門口向客人介紹垃圾分類知識:“箱子上都有圖,對照著扔就行。”老張則說:“保潔員每天兩次上門來收,再細分一次,可以積肥的垃圾統一收集在田邊的積肥池里。” 馬路對面就有一個下沉式積肥池,數米見方的綠色玻璃鋼箱體半掩在地下,約有1米深,里面堆滿了可還田垃圾。“經過5個月的漚制發酵,垃圾的質感就和土壤相似。將這些冒著‘油水’的肥料倒進田里,土壤色澤更黑、更松軟。”村委會主任陳文忠介紹說。 據悉,以前大廟村每天垃圾產生量是1.3噸,而還田項目啟動后這兩年,每天實際外運垃圾只剩0.58噸,垃圾減量率達55%,其中有機垃圾減量50%左右,可回收垃圾減量5%。 廚余垃圾 發酵制肥 除了就地還田外,廚余垃圾還能通過濕垃圾處置站循環使用。在松江區濕垃圾處置站,一條生產線正在處理松江城區和葉榭鎮鎮區收集來的廚余垃圾,經過過磅、分揀、粉碎、壓榨,添加木屑、黑炭素、發酵菌種等物質,再進行15-20天的發酵,就可以按10%-15%的比例制出可供綠地、林地使用的肥料。 在堆肥場,一條條堆肥帶碼得整整齊齊,除臭設備不間斷地噴淋,幾乎沒有異味。“堆肥帶的高度來回調整,高了對堆肥有影響,低了又浪費空間,現在這樣剛剛好。”松江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陳幸幸表示,一年多來,這里共處置廚余垃圾20669.13噸,生產有機肥3300噸,每天處置濕垃圾60噸,占松江區的1/5。如果尋找到合適的場地,濕垃圾處置能力還能再提高一倍。 片區管理 村民自治 對于農村來說,最難的不是技術和管理,而是村民對垃圾分類重要性的認識。對此,泖港鎮腰涇村通過“片區管理、村民自治”的模式,探索出了一套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辦法。比如045片區,區長夏元林手下有10名志愿者對片區內132戶村民和9家企業宣導分類知識。保潔員收垃圾時,發現哪家人家垃圾分得不到位,馬上匯報給老夏,他再帶著志愿者上門宣導。再配合上綠賬戶等一系列措施,一來二去,再“頑固”的村民都會自覺“投降”。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