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協同治理固廢圍城 |
(時間:2015-8-20 11:41:26) |
處理工業廢棄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謀求協同發展。 隨著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河北唐山啟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下稱行動計劃),北京、天津、河北、陜西、內蒙古、山東等6省區市開始著手構建區域資源綜合回收利用體系。 行動計劃顯示,在不遠的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年消納工業固體廢物4億噸,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 23.7億噸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固廢總量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是我國重化工業集中的區域,但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工業固體廢物。 23.7億噸,這是2014年一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總量。 日前,工信部公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顯示了這一數據。 同時公布的數據還有:北京2014年產生的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含廢石)0.5億噸,天津0.2億噸,山西2.7億噸,內蒙古2.8億噸,山東1.8億噸。其中,河北是產生固廢的大省,高達15.7億噸。其中,僅承德尾礦庫就達867座,尾礦存積量近22億噸。 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強調,京津冀地區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歷年的堆存量更是數字驚人。他同時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是再生資源高度集中的區域,2014年主要再生資源產生量達4410萬噸。 主要再生資源包括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廢汽車等。數據顯示,再生資源產量北京550萬噸,天津360萬噸,河北1080萬噸。 大量工業固體廢物堆存,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鋼鐵業快速發展,推動了燕山、太行山鐵礦的大面積開采,其結果形成了尾礦的巨量排放。目前燕山地區尾礦存量巨大,大面積的尾礦庫堆積,存在著潰壩等極大的安全隱患。”毛偉明說,“同時,這些地區也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和水源涵養區,大面積的尾礦庫堆積 對京津水源構成很大威脅。” 超千億 ——“十二五”以來京津冀地區再生利用產業規模 “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尾礦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委副秘書長杜根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杜根杰眼中,京津冀地區那些廢棄的尾礦簡直就是“金子”。 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在京津冀及周邊的燕山和太行山區,就堆存有200億噸以上的鐵礦尾礦和廢石。 “經過我們的技術攻關,我們完全可以用尾礦替代‘開山炸石’得來的砂石料,并已有多年的成功實踐經驗。”杜根杰表示。 事實上,據了解京津冀地區每年建筑用石灰巖質砂石料總消耗約6億噸,基本通過開山炸石取得,據估算炸藥爆炸排放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大約相當于746萬輛小汽車的年排污量,超過北京市全部機動車的排放量。 “大力推動尾礦代替砂石料是減少工業爆破的有效措 施,也是治理霧霾的重要手段。”毛偉明說。 不僅僅是尾礦,廢舊塑料、廢輪胎等,在專業人士眼中都成了不可多得的“富礦”。 在距離北京約200公里的河北省定州市,一座規劃占地一萬余畝的北方再生資源產業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基地分揀市場內堆滿的廢舊橡膠、塑料,多半是從周邊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轉運過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加速背景下,河北正為破解京津“垃圾圍城”難題拓展新空間。 據介紹,“十二五”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初具規模,年產值超過千億元。建設了承德等一批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在天津、河北、山東等地形成了廢金屬、廢塑料、廢電子電器等回收利用集聚區,培育了北京金隅等一批綜合利用龍頭企業。 “資源綜合利用是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的有效手段,能為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也是解決工業固體廢物不當處置、堆存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的治本之策。”杜根杰說。 4億噸 ——計劃實現年消納工業固體廢物總量 盡管京津冀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已初具規模,但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畢俊生坦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還比較分散,綜合利用企業與上游企業主營業務關聯度低,尚未形成高效有機的產業鏈,區域產業集群效應還不明顯。 “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長期未能得到很好解決的重大問題,影響著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毛偉明也表示。 為此,行動計劃的出臺,被業內人士稱之為“及時雨”。 “實施這一計劃,有利于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快速發展,并形成引領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杜根杰說。 行動計劃設定了未來3年的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及周邊地區在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其中,北京將推動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逐步轉移;天津、河北等地將承接北京轉移的項目,形成產業鏈,促進節能降耗,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行動計劃所設定的目標也足以振奮人心。 行動計劃顯示,力爭到2017年,建設10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協同發展示范基地,15個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示范園區,50個能夠支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格局的重點示范項目,培育30家龍頭企業,建成全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創新發展的先行示范區。 同時,實現年消納工業固體廢物4億噸,加工利用再生資源2000萬噸,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0萬噸,減少細顆粒物排放2000噸,減少化學需氧量7000噸,節水7000萬立方米,減排氨氮及其他水體污染物3000噸,減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植被破壞和土地占用5萬畝。 “我們希望通過實施行動計劃,發揮地區間優勢和潛力,加強區域間產業對接,建立完善跨區域產業鏈,構建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體系,探索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從而引導和帶動全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毛偉明說。 杜根杰同時表示,要想實現上述目標,要緊緊圍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需求,有效整合創新資源,形成定位明晰、分工合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高效運行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比如推動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聯盟在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創新能力提升、創新人才培育、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方面平臺作用,推進政、產、學、研、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一步有機融合。”杜根杰說。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