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將來,在三鎮街頭,市民有望不再擔心聞到垃圾車漏灑臟水散發的惡臭了。
據武漢市城管委方面透露,一種大型綠色固廢轉運中心擬在各城區推廣興建,其最實在的功能是將污水從生活垃圾中脫離出來,使垃圾轉運車不再有污水滲出。依托這種新型垃圾轉運中心,武漢將對現行垃圾轉運流程體系做減法。 光谷干燥轉運試點取得成效 這種大型綠色固廢轉運中心,去年5月起,在東湖高新進行了試運行。該中心一天可輕松搞定800噸垃圾,處理能力全省最大、全國第五,被稱為武漢環保垃圾處理“超級站”。試運行一年以來,技術漸趨成熟,處理效果較好。 據東湖高新固廢轉運中心主任曹新義介紹,區內各社區或垃圾收集公司只需把生活垃圾送往轉運中心,在該中心進行去水和壓縮處理,這樣干燥脫水壓縮后的垃圾體積更小,轉運途中不會滴漏污染,到垃圾處理場后更易焚燒。而擠出的垃圾污水,則通過污水處理設施處理,達到國家三級標準后,流入市政污水管網。 全市垃圾轉運流程有望變革 “超級站”成功試點,給東湖高新區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生活垃圾臨街轉運現象基本消失。 據武漢市生活垃圾轉運車整治專班負責人介紹,目前絕大部分垃圾轉運的程序是:垃圾桶-板車-小型垃圾轉運站-垃圾處理場;垃圾桶-后裝式壓縮車-垃圾處理場;鉤臂式垃圾箱-小型垃圾轉運站-垃圾處理場。 如果每個區建設一至兩個類似于東湖高新區這樣的“超級站”,將從根本上轉變當前武漢的垃圾轉運體系,流程將變為:垃圾桶(垃圾箱)-大型垃圾轉運站-垃圾處理場。 “超級站”推廣面臨場地資金困擾 人們往往對社區附近興建的垃圾中轉站持反對意見。在光谷的“超級站”,工作人員為檢驗環境,在該中心內開辟場地養起了雞和羊。而羊對生存環境要求高,能在場內生活,可見環境狀況不差。這種綠色轉運模式,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目光。 在本月25日展開的武漢市生活垃圾轉運車整治工作會上,已有兩個城區對建類似站點的可行性作了研究。 武漢市城管委相關人士坦言,盡管建成后的使用效果不錯,但是推廣會否順利,還要面臨一次性投資較大,占地面積較大等難題。 據稱,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建設一個日處理能力500噸生活垃圾的“超級站”,至少需占地10畝,投資9000萬元。這對土地資源日益稀缺的武漢來說,確實是一個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