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海口市大力推進垃圾減量化處理 |
(時間:2014-7-14 13:46:29) |
“作為海口市民,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義務來進行垃圾分類,盡量減少各自的垃圾量。”7月12日上午在瓊山區政府門前三角公園,60多歲的市民胡幼斌從輪椅上探出身子,嚴肅地在一張已有密密麻麻簽名的紅色巨型宣傳橫幅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當天上午,為宣傳垃圾分類的意義和方法、培養市民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減少生活垃圾量,海口市在人群密集的4個熱鬧場所舉行了萬人簽名活動。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海口的垃圾量迅速攀升,2013年全市日產生活垃圾量接近1700噸,是10年前的2倍,且去年垃圾總量較前年增幅達19%。垃圾快速增長的情況也發生在全省其他市縣,2008年我省全年生活垃圾量約109.5萬噸,而到2013年我省全年生活垃圾量已經達到159萬噸。 對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一方面積極推動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無害化填埋場等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我省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100%;一方面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垃圾減量試點,目前已在海口取得初步成效。 本次活動其他3個場所,秀英區科技大道旁高新社區居委會、龍華區濱海大道萬綠園綠地旁以及明珠廣場,也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4個活動場所共征集到12000多個簽名。 【相關報道】堅持垃圾分類4年的海口市民周瑞蘭: “垃圾分類做著做著就成了習慣” “可回收的垃圾例如廢舊報紙等收集好可以賣錢;剩飯剩菜1個塑料袋,其他垃圾1個塑料袋,下樓時順手帶上扔到分類垃圾桶,費不了多少事。”今天上午,周瑞蘭拎著2個黑色塑料袋,準確地分別投放到了位于自家小區相對應的分類垃圾桶里,從2010年開始,她已堅持4年在家進行垃圾分類和垃圾減量,這個活動讓她深深感受到了垃圾分類給生活帶來的改變。 近年來,海口垃圾量節節上升,為此市環衛局開始推廣垃圾分類政策,讓市民們自己主動分類垃圾,實現垃圾的減量與資源循環利用。作為海口市垃圾分類的試點區域,2010年起瓊山區委宿舍小區就已經開始了推廣工作,周瑞蘭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參與的。隨著宣傳不斷地深入,垃圾分類的概念潛移默化,以她為代表的大部分小區居民已適應垃圾分類的生活方式,為城市垃圾處理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垃圾分類做著做著就成了習慣。”她從區婦聯退休后,和丈夫、女兒一家三口居住在一起。平時生活中,她就注意劃分不同的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小到一粒紐扣大的電池,她也會將其分類出來單獨處理。垃圾分類政策推廣開來后,她在小區門口處領取了市環衛局免費向小區居民發放的垃圾分類桶和垃圾袋,身體力行支持垃圾分類活動。 2010年起,市環衛局開始在試點單位提供統一樣式的藍黑兩色垃圾桶和垃圾袋,藍色用于集中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黑色的則用于收集電池等易泄露污染物的有毒垃圾。近階段,市環衛局對垃圾分類方式進行了更新,在居住小區開始實行“可回收物、其他垃圾、餐廚垃圾”的三分類方法,原本黑色的垃圾桶用于集中新增的餐廚垃圾分類。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