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核廢料處理催生總價值萬億元產業 |
(時間:2014-6-25 10:50:22) |
[ 盡管這個難題看上去還非常遙遠,但它已經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據國際原子能機構測算,停運及核廢料管理市場的總價值將達到4160億美元(約等于26000億元人民幣) ] 中國在西太平洋首次檢出了日本福島核事故特征核素—銫-134。 上述檢測結果是國家海洋局在18日公布的。該局生態環境保護司近期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西太平洋進行海洋環境監測。 銫在工程施工中被用于鋼管焊接中的工業探傷,因有放射性平時被儲存于鉛容器內。3年來,類似銫-134等放射性污染物一直困擾著日本的同時,也波及其周圍國家。 日本已經為2011年3月發生的核電站泄漏事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針對福島核電站高濃度放射性污水泄漏問題,日本政府在去年計劃將投入約470億日元來消除地下坑道內的高濃度污染積水,改造地基防止污水流入海洋等。 福島事故并沒有阻止諸多國家建設核電站的積極性。但如何應對過時核電站的關停和核廢料的處理則是世界級的科學難題。 盡管這個難題看上去還非常遙遠,但它已經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據國際原子能機構測算,停運及核廢料管理市場的總價值將達到4160億美元(約等于26000億元人民幣)。 把“魔鬼”放出來 福島核電事故以來,日本已經發生了多起核廢物流入太平洋的事件。最近的一件是日本東京電力在2月20日稱,福島核電站的一個儲蓄罐泄漏100噸高放射性核污水,為去年8月以來最嚴重的泄漏事故。 法國等外媒多次揭露,日本政府掩蓋核污染事實真相,每天向太平洋排放數百噸核污染廢水,以及歐美市場發現遭到核污染的海鮮等情況。而《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公開報道梳理發現,僅在2013年,類似的事故在福島已經出現了8次。 核泄漏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就人類而言,《紐約時報》2011年報道,在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20多年后,一份名為《切爾諾貝利的遺產:健康、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的科學報告顯示,將會有4000人最終死于這場事故。 報告還顯示,在烏克蘭,被認定為由于切爾諾貝利核泄漏而導致的永久性殘疾的人數(以及他們的孩子)從1991年的200人增加到1997年的64500人和2001年的91219人。但幸運的是,輻射的影響是隨時間推移而不斷遞減的。 過去幾十年,核工業一直面臨著一個懸而未解的難題,這就是如何在核燃料循環的末端處理核廢料。美國已經在該問題上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并耗費了上百億美元的支出。美國在1987年首次提出了在內華達州山脈中的深層地址結構中存放核廢料的計劃,但時至今日,該計劃的實施仍然沒有任何的進展。 核廢料是核物質在核反應堆(原子爐)內燃燒后余留下來的核灰燼,具有極強烈的放射性,而且其半衰期長達數千年、數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科學家告訴人們,安全、永久地處理核廢料有兩個必需條件:首先要安全、永久地將核廢料封閉在一個容器里,并保證數萬年內不泄漏出放射性。 核廢料的處理,國際上通常采用海洋和陸地兩種方法。一般是先經過冷卻、干式儲存,然后再將裝有核廢料的金屬罐投入選定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或深埋于建在地下厚厚巖石層里的核廢料處理庫中。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一些國家因幅員遼闊,荒原廣袤,一般采用陸地深埋法。 “核電站相當于是把魔鬼放出來,是沒有閉合的。”一位到過內華達州考察該核廢料基地的中國能源系統官員曾對本報說,內華達州的核廢料處理基地目前已經遇到了很多麻煩。 不過,這位官員表示,遼闊無邊的太平洋能為日本核污水的處理帶來諸多便利。他說,假如福島核電站位于一個海域封閉,水深不足的位置,2011年的那一場核事故必定讓日本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這是因為封閉的海域對放射性物質的稀釋能力太低了。 “成千上萬人勞作一個多世紀” 上述世界級難題—過時核電站的關停和核廢料的處理—對所有擁有核電站的國家都一視同仁。美國《財富》雜志今年報道,就算是在德國這樣一個逐步淘汰核能的國家里,這也是一個爭議極大的話題,因為沒有哪個社區愿意成為某國核廢料的排放場并因此遭殃。 而對于有些國家,一方面已經存在這種懸而未決的核廢料問題,一方面又希望修建新一代核電站,從而制造更多的核廢料。這些國家的處境更艱難。 在這方面,英國政府在4年前就表示,如果缺乏處理現有廢料的存儲場所,就不能修建新一代核電站。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業界。”原中國核工業第一、第二國際核工程指揮部設計總工程師胥勝利此前對說,“國際至今都找不到一個理想的方案。” 但在應付越來越惡劣的氣候面前,這個世界級難題目前顯得并不十分重要。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在撬動著包括中國、印度和越南在內等多個發展中國家都希望利用核電來滿足能源的需求。 以中國為例,根據《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至2015年底,中國已建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為5800萬千瓦;至2020年底,中國已建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8800萬千瓦。截至2014年3月末,中國已建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約為4870萬千瓦。 而按照每臺機組裝機容量為100萬千瓦推算,到2015年前,中國平均每年將有5臺機組開工建設,2020年前中國平均每年將有6臺機組開工建設。根據上述規劃,中國將迎來核電開工建設的高潮,高峰時段預計將同時在建約40臺機組。 中國目前擁有20臺在運的核電機組,中國每年生產大約150噸的高放射性核廢料。在核工業廢物中,其中97%屬于中低放廢物,而余下的3%高濃度放射性核素則有多種對人體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其中,人類只要攝入10毫克的钚元素即可斃命。 中國一個處置核廢料的廠址位于甘肅省一處戈壁灘上—北山,而其代號為“北山一號”。 記者無法獲知中國每年花費多少資金在這個世界級難題上,但作為一個老牌核電國家,《財富》雜志報道,英國政府一年中已經在19個核電站花了30億英鎊(超過300億元人民幣)。而這還只是開了個頭,整個過程預計將耗資1000億英鎊。 單就整個歐洲而言,目前這里共有144座還在運轉的反應堆,其中三分之一將在2025年開始啟動停運進程。 來自《2012年聯合國環境署年鑒》的資料顯示,英國政府為核電站準備的退役金,從1970年的200萬英鎊、1990年的95億英鎊,提高到2011年的537億英鎊。而在法國,2001年法國布雷尼力核電站的退役費用預計占到最初投資的26%,而到了2008年,這一預計費用的占比提高到了59%,總金額達到了最原始預算的20倍。 德國媒體此前報道說,該國核電站的退役費用可能會超過核電運營商預留的325億歐元,原因是它們沒有把17座核電站運行期間產生的廢料儲存成本算進去。 而作為最早建成軍用和商用后處理廠的國家,美國在2014財年預算申請為核廢物研發增加了6000萬美元。美國能源部計劃在今后5年向電力研究所領導的項目投入1580萬美元,電力研究所的項目包括設計和驗證從商業核電廠取出的高燃耗核廢料的干法貯存罐技術。按照《財富》雜志的說法,這個工作量足以雇用成千上萬人工作一個多世紀。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