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垃圾分類管理政策技術交流會”在廣州舉行 |
(時間:2014-5-29 10:08:22) |
28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和廣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聯合主辦“垃圾分類管理政策技術交流”在中國科學院廣州教育基地舉行,來自日本上智大學地球環境學研究科柳下正治教授以日本名古屋市為例介紹了該國在垃圾分類工作方面的經驗。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市城管委副主任鮑倫軍、省科學院副院長李定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固廢辦主任古石陽等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作主題為“發展城鎮礦山--生活副產物資源化能源化清潔利用”的學術報告,市城管委副主任鮑倫軍重點介紹了我市近幾年來在垃圾分類處理方面所做的工作,省科學院副院長李定強作致辭,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固廢辦主任古石陽出席會議并講話,他指出廣州要把好的觀念、技術、經驗引進來,加速推動我市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10項有力舉措穩步推進廣州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 據鮑倫軍介紹,廣州日產生活垃圾1.8萬噸,日清運處理約1.4萬噸,每年以5%的速度增長,面臨“垃圾圍城”困局。廣州市從完善垃圾分類處理體制機制、創新垃圾分類管理流程設計、探索穩定社區垃圾分類模式等10個方面穩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 去年以來,廣州居民家庭“干濕”分類知曉率98%,參與率70%,投放準確率30%。在流程設計關鍵環節,重點推進在中心城區建設1-3座日處理能力500噸以上的多功能垃圾中轉站,積極探索并推廣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收集模式,計劃今年7月10日前各區先推廣12條街、20%以上社區,之后再全面推開。 在建立健全垃圾分類收運體系方面,廣州對171座符合改造條件的垃圾壓縮站升級改造,調整優化分類運輸線路,2013年我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線路共502條,其中其他垃圾收運線路390條,廚余垃圾收運線路95條,有害垃圾收運線路15條。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調控垃圾分類進程,能夠交給社會和企業的,實行社會化管理,政府把重點放在出臺政策、制定目標、監督考核等方面。同時,積極組織媒體直接參與垃圾分類,凝聚各方力量,突出宣傳重點,強化輿論引導,贏得全民參與垃圾分類主動權,營造了“垃圾分類人人有責,垃圾分類人人參與”的良好輿論環境。 筆者從會上獲悉,今年上半年啟動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標準體系建設工作,將通過理順國內國家、行業、地方相關現行標準(經初步梳理,目前涉及約185項各級相關標準),從頂層框架設計上搭建支撐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法律法規的技術標準體系。經過初步梳理,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相關法律規范共有20部,其他規范性文件及相關政策文件共有10部。 目前,廣州市正在加快建設大型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同時鼓勵各區安裝小型餐廚垃圾處理機對分類后的餐廚垃圾進行就地就近處理。未來,廣州市將進一步促進源頭減量,提升處理能力,調整處理結構,促進循環利用,爭取在2017年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要順應4大轉變 古石陽代表廣州市政府對遠道而來傳經送寶的日本專家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廣州2010年全面推廣垃圾分類,正處于完善頂層設計和爬坡攻堅階段,尤其需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加速形成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管理體系。 古石陽表示,我市在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和法規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其中,在法規建設方面,系統梳理了國家、部委、省、市相關法規、標準及規范,參考歐美、日本、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規標準,制定了我市法規標準的廢改立計劃。目前,正在抓緊修訂或制定《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廣州市垃圾處理行業定價管理辦法》、《廣州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標準》、《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設置標準》等。 古石陽強調,垃圾處理承載著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生產生活與人體健康安全、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等目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就目前的形勢,廣州垃圾分類需要順應四大轉變:一是從末端處理處置向全過程管理和綜合處理轉變;二是從政府大包大攬無限責任向政府引導、市場導向的社會治理轉變;三是從無害化處理向綜合考慮垃圾的污染性、資源性和社會性特點的垃圾治理轉變;四是從混合排放、收運、焚燒或填埋的簡單流程向分類排放、收運、物質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處置的多元多樣多向的綜合處理流程轉變。 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市城管委、市發改委、市經貿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供銷社、廣州城市管理研究聯盟、固體廢棄物公眾咨詢監督委員會等單位約100人參會。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