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海南省農村垃圾存四大癥結待“攻堅” |
(時間:2014-3-21 15:00:44) |
分類難、收集難、轉運難、終端處理難 農村垃圾四大癥結待“攻堅” 面對“垃圾圍村”,海南已經吹響集結號。在這場持久戰中,海南部分市縣踏出了第一步,以實際行動探索出符合自身實際的四種解決模式:瓊海全量收集;定安、昌江財政兜底;三亞推向市場;瓊中村民自治…… 在總體思路上,海南省建設廳確立了“戶清掃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這個模式正在探索中逐步推進。 然而,在推行過程中,農村垃圾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分類難、收集難、轉運壓力大、終端處理壓力大等問題,仍需“攻堅”。 分類難:農村垃圾分類成“空中樓閣” 戶清掃、分類是農村垃圾處理的第一步。這一步做不好,直接影響后面的所有環節。 垃圾分類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主任研究員張靜表示,農村垃圾中有50%到60%的垃圾含有有機質,這部分垃圾完全可以回收,實現資源再利用。而真正就地處理不了的垃圾大概僅10%,這部分才是真正需要處理的。“然而現實是100%的垃圾處理模式,這就浪費了資源。” “農村垃圾分類比城市容易實現。”海南省住建廳專家歐陽牧牧也認為,農村垃圾相對單一,人口居住密度小,“加上合適的引導,完全可以實現。” 然而真正實施卻還是面臨問題。 首先是意識之困。瓊海市嘉積鎮軍屯、參古兩個村委會從一開始便嘗試進行垃圾分類。村里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放置了兩個垃圾桶,分別貼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字樣。“不過真要扔的時候也不太注意。”80歲的符傳成老人說。 更尷尬的是,即使村民做好了分類,到了轉運和終端處理環節,分類好的垃圾也會被“打回原形”,混在一起處理。瓊海市嘉積鎮環境衛生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王奮坦言:“即使村民將垃圾分類做好了,我們也沒有分開運輸、處理的設施。” 定安縣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麥勛章也表示,目前定安縣各鄉鎮生活垃圾基本上為混合收運。混合收集不利于危險廢物的特別處理,同時也增大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力度。 農村垃圾分類這一步已邁出去,農村垃圾的收集、轉運、處理也需同步,“空中樓閣”才能變為現實。 收集難:村民愛護環境意識仍需培養 按照“戶清掃分類、村收集”的總體思路,農村垃圾收集的關鍵,落在了村民或者村委會的肩上。 “關鍵還在于村民意識的提高。”海南知名網友“@資深廣告人王鵬”認為。 在靈山鎮東營村委會,村民陳祥國說:“我們也不想亂扔,但村里根本就沒有配備垃圾桶、垃圾池,能扔到哪里去呢?” “我們倒是有垃圾桶,但是太遠了。”在定安縣龍河鎮天池村中片區,設置的垃圾收集點無法覆蓋整個片區,“遠的有700多米。”村民潘月鳳說:“來回一公里多的路,有時候也難走啊。”為此,村里不得不組織集體清掃。但顯然,這不是長久之策。 海口市西秀鎮新海村從去年10月起率先開展農村垃圾收運處理。該村委會林委員介紹,村子目前有本地居民5000多人,按照每500人配一個保潔員的標準,村里只要10個保潔員就夠了。而今保潔員增加到16人,仍不能滿足需要。“除了本地人外,我們村里還有大量外來人口。”林委員說,“保潔員缺乏就很難做好垃圾的有效收集。” 有政府補貼的村子都喊“難”,何況那些沒有補貼的村子。記者走訪了解到,海南多數市縣除了個別村依靠自身財力和政府支持設置了保潔員,多數村子的保潔員設置仍是空白。“我們村每戶每個月交4塊錢,請了一個人,村委會花錢請了一個人,才有了保潔員。”澄邁縣福山鎮花場村委會副書記陳義昌說,兩個人是遠遠不夠的,但光聘請兩個人,村里就感到很吃力。 如何解決聘保潔員的資金困境,是農村垃圾治理的一大問題。 轉運難:全量清運鄉鎮轉運壓力大 鄉鎮將承擔農村垃圾轉運的職責。農村垃圾全面收集后,給轉運帶來了巨大壓力。 海口市西秀鎮新海村林委員介紹,目前,西秀鎮僅有一輛垃圾轉運車,只在每天上午9點左右到村里轉運一次垃圾,導致保潔員其他時間收集起來的垃圾只能堆放在一輛輛垃圾車里,不僅占用垃圾車資源,長時間堆放也影響環境衛生。 在專家眼里,農村垃圾轉運的壓力多來自于“垃圾沒有實現減量,不管什么垃圾都要轉運”。 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主任研究員張靜認為,“完全可以在農村垃圾分類的基礎上,利用其中的50%到60%的有機質,進行堆肥處理。這樣可以減少農村垃圾轉運量,也可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 海南并不是沒有進行過這樣的嘗試。瓊海市龍江鎮中洞村委會至今可以看到一個農村固態垃圾堆肥的示范場地。 3月14日,記者來到該示范點看到,示范點如今已經廢棄。“以前堆肥處理非常好,村里大部分垃圾可以實現就地處理,另外一部分垃圾則通過鎮上運出去。”該村村委會書記唐甸江說。然而,2012年下半年開始,由于財政資金缺乏,堆肥處理成本相對較高,該示范點只能歇業。唐甸江說:“現在村里的垃圾全部要靠一輛拖拉機來運,可想壓力多大。很多垃圾留下來,我們只能自己燒掉。” 垃圾減量的努力在現實的困境前擱淺。 終端處理難:市縣垃圾處理設施壓力大 農村垃圾集中收運了,各市縣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面臨巨大考驗。 自瓊海開始推行農村垃圾處理“全量收集”模式后,瓊海市的生活垃圾焚燒廠就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4日下午3點,記者來到瓊海市生活垃圾焚燒廠看到,垃圾卸載區排起長隊,來自瓊海市區、博鰲鎮、大路鎮、塔洋鎮的垃圾清運車正等待著往垃圾池內傾倒。而此時,垃圾池內已經堆滿。“現在只能等著,等機械手臂將垃圾池內的垃圾清運一部分到焚燒爐里,騰出空間了再往里面倒。”排隊等待的垃圾車司機馮師傅說:“從去年開始就要排隊等待了,有時候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最晚一次等到了晚上10點。” 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目前瓊海生活垃圾焚燒廠的日處理能力為225噸,但每日運過去的垃圾量維持在270噸左右。 “以前垃圾不夠燒,現在加班加點都燒不完。”相關人員擔心,“等到4月初,所有的垃圾運上來,到時又該怎么辦?” 這并非個例。定安縣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麥勛章介紹,定安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建于2008年,總庫容量61萬立方米,計劃使用年限11.5年,填埋場的設計庫容是根據縣城垃圾量設計的,沒有考慮到鄉鎮農村的生活垃圾。然而目前,它正接納著來自定安全縣10個鄉鎮,122個村(居)委會,866個自然村的生活垃圾。麥勛章擔憂說:“原設計垃圾處理近期規模80噸/日遠期規模100噸/日,而目前日進場量實際已達到146噸,很快就會達到設計庫容量。” 面對這個問題,瓊海市目前正在做的是“著手進行生活垃圾廠的二期建設,擴大生產線”。然而這最快也要2到3年才能建成。 目前,瓊海市龍江鎮正計劃建設完成全鎮134個村小組156個垃圾焚燒池的建設地點選址、施工。這也就意味著,“我們以后將在村里自己燒掉一部分。”龍江鎮某村書記說。 在越來越多農村垃圾納入收運系統之后,各市縣需要重新估量垃圾終端處理的能力。
|
|
|
|
推薦圖片 |
 | 【環保】傅瑩:霧霾已成中國城市標志性難題 | 4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會議新聞發言人傅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霧霾的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中國一些城市標志性的難題,而且范圍還在擴大。另外,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