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四部委聯合執法打擊固廢非法入境 |
(時間:2013-11-11 15:34:43) |
在高額利潤驅使下,非法固體廢物進口活動近年來呈高發態勢,也成為國際間污染轉移的重要途徑。如何有效區分正常的廢料進口和非法固體廢物進口?如何堵住固廢非法入境的大門?如何建立打擊固廢非法入境的長效機制?這些問題,成為海關、公安、質檢、環保等部門現階段面臨的共同課題。 截至10月底,國務院部署的為期半年的聯合行動已開展了三個多月。11月7日,海關總署、環境保護部、公安部、質檢總局等四部委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就行動進展情況進行通報,行動成果頗豐,但仍有很多工作要繼續深入推進。 固廢非法進口屢禁不止三大原因 “打擊固體廢物走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李蕾說,當前,固體廢物走私屢禁不止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發達國家固體廢物處理成本高,不法分子走私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廢物,既可收取國外垃圾處理費,又在國內逃避監管,以污染環境的方式利用,牟取“雙重”暴利。二是一些發達國家對固體廢物非法出口監管不嚴。三是我國周邊一些國家對固體廢物進出口缺乏有效管制,成為發達國家向我國非法轉移“洋垃圾”中轉地。 實際上,我國法律對固體廢物進口有著明確規定。對環境風險大、利用價值低的固體廢物,包括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醫療廢物、廢舊衣物、廢輪胎、電子廢物等,我國實行禁止進口制度,俗稱“洋垃圾”;對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包括廢紙、廢木、廢金屬等實行許可管理制度。 “進口廢料彌補了國內資源不足,間接減少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李蕾說,我國目前每年進口廢料約5000多萬噸。2012年,進口廢紙2800多萬噸,與原木制漿比較,廢紙制漿減少COD排放約24萬噸,占全行業COD總排放量74.2萬噸的三成以上;進口廢鋼鐵、廢銅、廢鋁等金屬共約1400多萬噸,減少固體廢物排放9億多噸,節能1300多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8.4萬噸、氮氧化物排放1.1萬噸。 “但對于固體廢物非法進口,我國予以堅決打擊。”李蕾說。根據我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進口屬于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者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于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用作原料的,由海關責令退運,可以并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進口者不明的,由承運人承擔退運該固體廢物的責任,或者承擔該固體廢物的處置費用。逃避海關監管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運輸入境,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已經非法入境的固體廢物,造成環境污染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進口者消除污染。對確屬無法退運出境的固體廢物,由海關以拍賣,或以委托方式移交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具有無害化利用或者處置能力的單位,進行綜合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置。 四道關卡嚴防固廢非法進口及加工 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制度、供貨商和收貨商登記注冊制度、質量監督檢疫制度和加工利用環節管理制度,共同形成了嚴防非法固體廢物進口的四道關卡。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固體廢物的進口在申報時,必須先出具環保部門開具的進口許可證,供貨商及收貨商的注冊和登記資料等,”國家質檢總局檢驗監管司資源與化學品檢驗監管處處長張姝說,在質檢方面,首先要符合我國對進口廢物的環保等標準。 “質檢程序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境外裝運時的檢驗檢疫,一是到貨后的檢驗檢疫。”張姝說,在境外貨物發運地,由境外機構或者境內機構派員,對擬發運的廢物原料進行檢驗,合格后發放裝運合格單證;到貨的檢驗檢疫,由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通過檢驗發放通關單。“入境時的檢驗檢疫更為重要。” 對廢物原料進口的管理也不同于普通貨物。對固體廢物原料,在貨物到口岸之后,即由出入境質量檢驗檢疫機構先行檢驗,合格后出具通關單;不合格的話,則按照相關規定給海關出具檢驗檢疫處理通知單,海關部門憑此責令貿易責任人對貨物進行退運等處理。 “與此同時,不合格進口廢料相關信息還會通報給當地環保部門。”張姝說。 “打擊固體廢物非法進口行為,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建立執法信息共享機制是有效手段之一。”李蕾說,環境保護部發布了《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風險監管指南》,建立了風險監管制度,強化對企業違法違規行為的風險分析,提高執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環保與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建立了執法信息共享機制,加強部門聯合監管。 “僅去年一年,根據海關總署所提供的信息,環境保護部已停止受理33家違規企業進口廢料申請,吊銷3家企業進口廢料許可證。”李蕾說,此外,環境保護部還與國外相關環境保護部門建立防范固體廢物非法越境轉移的信息交換工作機制。截至目前,已經累計交換固體廢物越境轉移信息700余次,發現并阻止了100余批次固體廢物向我國非法出口。 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加強對廢物集散地的監管。李蕾說,去年以來,環境保護部針對群眾反映強烈、污染嚴重的汕頭市貴嶼鎮電子廢物集散地污染問題,開展專項督辦和環境綜合整治,取締非法加工利用窩點,較大改善當地的環境質量。“這些集散地也是‘洋垃圾’走私的目的地和最終加工點。”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固體廢物管理處處長鐘斌說,管住這些地方,也就卡住了走私廢物的最終出路。 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工作成效 “就進口原料的質量狀況來看,整體是向好的。”張姝說,2004年,質監部門對進口廢物的口岸檢驗檢疫,以批次計算,不合格檢出率為5.2‰;2012年的這個數字是0.7‰。 針對固體廢物進口的管理手段和措施,近年來越來越嚴格,多部門聯合執法的成效也日益顯現。 “今年年初開始,海關總署、環境保護部、質檢總局組織開展對進口固體廢物走私的聯合打擊治理。”海關總署緝私局局長、全國打擊走私綜合治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曉輝說,7月以來,各級海關重點打擊了幕后走私團伙,封堵偽報、夾藏、偷運走私固體廢物渠道,并開展國際執法合作,在世界海關組織(WCO)成功發起第三期“大地女神”行動,打擊了從包括歐洲、北美洲在內的主要廢物出口地向亞太地區走私有害廢物的不法行為。 作為重要環節的質檢工作,“對于質檢不合格進口廢物的供貨商、收貨商,均有相應處罰措施。”張姝說,按照職能分工,質檢總局負責對供貨商、收貨商實施登記注冊管理,如果有違法行為,則撤銷其相應資格。 環保部門通過強化加工利用企業管理,完善相關許可證制度,組織開展了“進口固體廢物專項整治”行動,現場抽查檢查相關進口廢料加工利用企業近3000次,對非法進口固體廢物、倒賣進口廢料、非法加工利用進口廢料以及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洋垃圾”違法行為實施重點清查,防止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不過,在工作中發現,“雖然在進口廢物原料里夾帶禁止進口固廢的現象趨少,但在其他進口貨物中夾帶廢物原料或國家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的案件則呈上升趨勢。”張姝說。 為有效防止此類案件的發生,環境保護部先后發布了13項進口廢料環境保護控制標準、7項有關進口廢料的專門環境保護管理規定以及進口廢料環境風險監管指南等配套文件。依法從嚴審批進口廢料許可證,加強對持證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大氣、水、噪聲、固體廢物等污染的環境監管。同時,環保部門也在督促有關國家切實履行國際環境公約,進一步加大對固體廢物非法出口的監管和打擊力度。 但總的來說,這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相應的長效機制,將一些有效嘗試或者行動常態化。”鐘斌認為。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