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河北香河縣關注農村人居環境 破解“垃圾圍村” |
(時間:2013-10-14 10:51:34) |
編者按: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承載了億萬農民的新期待。日前召開的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會議明確指出,各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規劃先行、完善機制,突出重點、統籌協調,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如何解決農村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如何避免陷入發展“誤區”,本刊將推出連續報道。 “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河北香河縣前套村告別“垃圾圍村” 富村咋消除“富裕的煩惱” 地處河北香河縣城郊,前套村村民450人,家家有人在縣城打工、經商。這些年富起來的前套村面臨“富裕的煩惱”——“村民人均收入早已過萬元,可‘屋內現代化,屋外臟亂差’,環境問題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難’。”當了38年村支書的彭士發說。 前套村的境況是許多農村的縮影。為破解“垃圾圍村”難題,香河縣打響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 獎補推動“環境革命” 保潔員上崗,環保設施就位,讓村里垃圾有出路 走進前套村,道路寬敞整潔,兩側樹木林立,路邊垃圾桶擺放整齊,路面看不到一點垃圾…… 誰曾想,過去村里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壘成小山坡。彭士發介紹,以前村里環境差,主要是垃圾沒出路,衛生沒人管,靠村里自身解決力不從心。 變化來自一場“環境革命”。今年年初,河北省全面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香河縣推行垃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每天鎮上的垃圾車進村清運,將垃圾統一送到縣里垃圾場,保證村里的垃圾不過夜;縣里還出臺了“以獎代補”政策,評上環境精品村,給予8萬—10萬元獎補金。 “變‘給錢’為‘獎錢’,政府推這一把很關鍵。”彭士發說,前套村鄉親們勁頭十足,半年多時間,村民院外雜亂的廁所、柴火棚全部拆除,移進了院內;村里配齊40個垃圾桶,衛生保潔員從1名增加到3名,整修排水溝,清除環境死角,村容村貌大大改觀。 村民顧逢元,當上了村里的衛生保潔員。每天早晨6點,就穿上工作服,推起三輪車,清掃他的“責任街”,“每天早晚各掃一遍,一天不落,看著街道干凈讓人心里舒服。”他很喜歡這份新工作。 像前套村一樣,目前香河縣300個村街全部成立了保潔隊。今年全縣共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農村環境整治進行獎補,建設地埋式垃圾中轉站112個,新增垃圾箱2500多個,新建垃圾池1400個,擁有垃圾清運機動車306輛,“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機制初步建立。 “一事一議”聚民意 讓農民當主角,自己監督、自己參與 農村環境衛生主角是農民,如果只是干部積極,難免出現“一頭熱一頭冷”。 尊重農民意愿,前套村干部充分征集村民們意見。“一下雨就污水橫流,沖得垃圾遍地”,“前幾年修的路都是大坑”,針對村民反映突出的道路問題,村里通過“一事一議”籌集資金,財政補貼加上村集體、村民集資,累計投入100多萬元,對村里13條大小街全部進行硬化。村里的項目村民監督,每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作為監督員,63歲的彭躍天天盯在工地上,“水泥厚度要15厘米,標號不能差,不符合要求,就得返工。” “村民自治”調動了村民自建、自創的積極性:村里把過去的3個垃圾池拆除,全部換成帶蓋的垃圾桶;主街道栽上國槐,角落種上了鮮花;所有街道都裝上了路燈…… 夜幕降臨,村文化廣場的燈光準時亮了起來,吃完晚飯的村民陸陸續續地來到這里休閑,村民周玉珍老人說:“今年夏天蚊蠅少了,村里的環境美了。” 農民當上了主角,農村環境整治熱情高漲。全縣累計投入資金1.3億元,其中村街自籌2450萬元,形成 “財政補一點、村集體經濟擠一點、群眾出一點、政策優惠省一點”的多元投入機制。 《村規民約》管長效 規章約束出好習慣,村莊衛生常態化 “基礎設施好改善,改變村民的習慣可不容易。”彭士發坦言。 4年前村里剛建起垃圾池時,規定誰往池外亂扔垃圾,罰款50—100元。可大家都是街坊鄰居,誰監督誰都不好意思。 靠罰款不行,村里就專門制定了《村規民約》,設立環境衛生監督員,對違規者亮丑,村里的大喇叭經常宣傳:“一個紐扣電池可污染300噸水”,“一節一號電池能污染一立方米土地”…… 村子干凈了,村民看在眼里,都笑著接受了這些“約束”。“以前看到門前的垃圾,覺得不關自己的事。現在只要看到了,都會主動去撿干凈。你一個人沒搞好,會被人笑話的。”彭躍說。 縣里財政每年下撥專項資金,保證農村穩定的保潔員隊伍;定期監督,對不能保持環境整治成果的精品村街,追回獎補資金。一系列措施,確保農村環境治理規范化、常態化,形成長效機制。 村里變美了,彭士發又有了新的想法:籌劃改水、改廁,雖然離污水處理廠只有1.5公里,但村民的生活污水還是靠溝排或滲水井,廁所還都是旱廁,要是有一天能解決這些問題,咱農村人就真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生豬進“小區”、污水排出村、戶戶爭先進,江西樟樹市江邊村由“亂村”變新村 一個傳統村莊的美麗嬗變 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池塘、潔凈的農家小院……金秋十月,來到江西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樟樹市大橋街道江邊村,眼前一幅美麗鄉村圖景。“幾年前,這里還是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鄰里不和的‘亂村’,經過持續環境整治,村莊布局、生產生活方式和農民觀念發生了轉變,村里舊貌換新顏。”江邊村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會長皮文達說。 村莊布局之變: 生豬進“小區”,耕牛換“鐵牛” 距江邊村1公里外,7家標準化養殖場和10多個沼氣池整齊排列。“這是村里規劃的牲畜養殖區,全村的豬都關在里面。”皮文達說。 江邊村有39戶人家,村民168人。過去,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有牛欄、豬圈,污水橫流、臭氣熏天。2007年,該村被列為江西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里下決心發展規模化養殖,改變人畜混居的狀況。當年年底,生豬、耕牛陸續搬出了村莊,住進了標準化“新房”。 規模養殖效果顯而易見。“以前在村里養豬,豬舍小,養豬只能算副業,現在規模養殖,收入高多了。”村民皮國如說,他建的200多平方米豬舍,年出欄100多頭豬,收入7萬多元。規模大了,環境好了,2011年,他修建了10平方米的沼氣池,產出的沼氣用于豬舍照明和供暖。 生產方式也在變。“這些年政策好,各種農機具成了主力軍,以前的耕牛派不上用場。”村民皮建軍說,村里多數人把水田流轉出去,洗腳上岸,進城務工。“以前我家有4畝多水田,加上養豬、喂牛的收入,一年也就掙個1.5萬多塊錢。現在進城務工,一年最少能掙3萬塊錢。” 生活習慣之變: 污水排出村,垃圾要分類 臨近中午,村民皮曉英在廚房忙著擇洗白菜,洗凈的白菜放進菜籃后,她麻利地將盆里的污水倒入廚房后面的排污口。“多虧村里修了地下排污管,房前屋后干凈多了。” “過去村里沒有排污設施,村民習慣將生活污水隨手傾倒,時間一長,淤積成一個個臭水塘,天一熱村里臭氣熏天。”街道黨委宣傳員陳紅英說,2007年,江邊村專門聘請樟樹市規劃設計院進行整體規劃,為改水、改廁和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30多萬元。 近幾年,村里陸續新建垃圾焚燒爐、處理池、漚肥窖,讓村民們漸漸學習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日常生活垃圾一般用4種方法處理:可回收的塑料、書報等打包收集賣到村收購點;剩飯剩菜、瓜皮果殼等倒入漚肥窖,變成有機肥;沒有回收價值的垃圾送焚燒爐;建筑垃圾則統一運往垃圾填埋池。”皮文達認為,垃圾分類省錢又管用,既把住了污染源頭,又讓村民養成了清潔衛生的習慣。 村民風氣之變: 環境搞評比,戶戶爭當“最清潔家庭” 為形成良好風氣,村里挑選5名有責任心的村民,組成評比小組,每月評出5—6戶最清潔家庭,在村務公開欄中公布,年終評出年度“最清潔家庭”。 皮文達說,起初大家各顧各的,村里出現了不少衛生死角和“流動”垃圾。完善評比制度后,村民編成5個衛生小組,新增了公共衛生清掃內容,每年還要評選一個“最清潔衛生小組”。評比評出好風氣,村民何三珍說:“人要臉,樹要皮。再不收拾好,人家看了要笑話的!” 村莊整潔了,環境變美了,風氣好轉了,皮文達又在考慮新問題—— 建了地下管網,村莊環境明顯改善,但村里的污水排到村外,還是會污染村莊周圍的農田、水渠。如果要像城里那樣修建污水處理站,單靠一個村的力量辦不到,今后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規模養殖也帶來新問題。“村里豬養多了,小型沼氣池很難處理日漸增多的豬糞豬尿。”皮文達說,希望加強政策扶持,幫村里建起集中式的大型沼氣站,將秸稈、家畜糞便等統一收集處理。“讓農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用上清潔的能源,那就再好不過了!”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