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垃圾減量化:難題待破解 |
(時間:2013-7-22 10:41:36) |
“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資源化recycle”,看起來十分簡單的3R原則,做起來卻沒那么容易。正在參加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專家坦言,以3R為標志的循環經濟在我國仍處于發展的低端,這方面海峽對岸的臺灣地區值得學習。 化腐朽為神奇:塑料瓶和咖啡渣回收做衣服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高速發展時期,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不僅給城市發展帶來資源使用的壓力,而且廢棄物的大量制造,使許多城市面臨垃圾圍城困境。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再利用,是城鎮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互聯命題。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秘書長王吉位說,2012年,我國大陸資源再生利用量約30億噸,產值近1萬億元。但是,該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90%以上可以利用的廢棄物卻被填埋或焚燒掉。比如,每年15億多噸建筑垃圾可再生利用的只有5%左右。 這方面,臺灣地區與大陸形成鮮明對比。臺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說,現在去臺北,游客會發現街頭沒有垃圾桶,住戶家附近也看不見垃圾桶。上世紀80年代臺灣的垃圾增長與GDP增長一樣快。但現在GDP增長與人均每日制造垃圾量早已脫鉤。 簡又新說,臺灣人均每天垃圾產生量從上世紀80年代末的1.143公斤減至不到0.35公斤,遠低于國際人均日垃圾清運量1公斤的水平,垃圾減量效果非常突出。這一切得益于臺灣社會堅持“源頭減量、再利用——回收堆肥——焚燒——填埋”的處理模式和步驟,把源頭的減量作為基礎性工作。 由于垃圾減量成功,原先臺灣規劃的36座垃圾焚化爐,最終只建造24座,有的現在還面臨缺乏垃圾可燒的狀況。在臺灣,95%以上的灌裝飲料PET瓶被回收,鐵罐、玻璃瓶的回收率在90%左右。產業化的回收體系刺激了創新,化腐朽為神奇,用廢棄的塑料瓶和咖啡渣可以做成衣服,無毒無害,人們不會拒絕這樣綠色環保的資源再利用產品。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曉西認為,臺灣通過實行垃圾隨袋收費實現垃圾減量,由于兩岸居民具有相似的文化、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這為大陸城市垃圾減量提供了借鑒。 掘金城市礦山:社會力量與政府齊努力 臺灣的循環經濟實踐,不只是一種垃圾處理方法,也不單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還孕育出新的綠色產業。簡又新說,在臺灣,廢棄的3C產品中可以回收黃金,新技術使原本會污染環境的危險廢棄物得到有效回收和妥善處置。 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說,大陸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近年來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目前60%得到無害化處理,其中包括衛生填埋、焚燒等方式。在未來兩三年內,這一比例還要提升到90%左右。現在,政府對廢棄填埋場的治理、餐廚垃圾的治理和垃圾前端收集體系的建設等更為重視,對生活垃圾分類有明確指標,對運行監管提出更高要求。 在政策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社會力量逐漸深入地參與到循環經濟、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等實踐中。 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松濤說,他們已在深圳建立5座垃圾焚燒廠,垃圾處理規模從500噸到3000噸不等。由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運營,選擇了適合國情的技術路線,他們的垃圾焚燒廠通過發電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保證了二惡英的高分解率,環保方面的檢測結果超過歐盟標準。 在貴陽市,高遠收廢網負責人蘭亞軍成功探索實施了垃圾分類回收。在3個月內,試點小區共產生生活垃圾6.53噸。其中,餐廚垃圾4.7噸,可回收垃圾1.05噸,其它垃圾0.78噸。用回收的餐廚垃圾生產有機肥5.17噸。3個月共減少垃圾填埋量5.75噸,減量88.1%。有機肥和廢品回收帶來了2000余元的收益,節約的填埋費用也超過2000元。 “掘金城市礦山,絕不是去挖垃圾山,而是要在城市繁瑣龐大的物質流中尋找再生與利用的機會,同時實現無害化處理,兩者并行才能達到生態協同效應。”蘭亞軍說。 借鑒而非照搬:政策和法律難題待破解 目前,我國城市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距甚遠,相差比例高達70%至80%,真正實現城市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仍需時日。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王毅說,我國正進入區域性、流域性環境復合污染時期,目前采取的措施難以在短期內緩解污染趨勢和恢復生態,戰略性資源能源緊缺持續,因而迫切需要過渡性戰略,營造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和政策環境。比如,在資源再生利用方面,需要加快價格改革,完善特許經營制度,強化生產者責任延伸、產品生態設計、再制造產品標志等制度。 李曉西說,通過實地調研,他切身感受到臺灣等地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好經驗。比如,城市建垃圾焚燒廠如何敦親睦鄰?為使老百姓接受,臺灣請來國際設計師設計焚燒廠,融入許多親民的細節,把它從老百姓厭惡的企業變成喜愛的企業。再比如,城市垃圾填埋如何長時期大容量?在韓國,通過科學合理規劃,一個垃圾填埋場的填埋深度可以達到40米,使用半個世紀,甚至可以在上面植草坪踢足球。 北京建筑大學教授陳家瓏認為,不能簡單的認為國內的垃圾處理技術不如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方面,國內的研究已十分廣泛和深入,但由于法律體系不像國外那么健全嚴格,技術的應用率很低。 著名律師、北京綠房子創始人黃小山認為,近年來,我國對垃圾處理的關注從末端處理轉而開始注重前端處理。但簡單照搬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罰款、實名制、垃圾隨袋征收等辦法將難以成功,因為它們不一定符合國情。垃圾分類必須建立在自覺性的基礎之上,只有建立可持續、低成本的垃圾分類投放體系,才能實現包括資源化利用在內的后續處理。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