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節能環保網(環保頻道) 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鋪門鎮對垃圾處理實行“市場運作、承包經營、社會化服務”,這種在大城市里才能做到的市場化運作,他們怎么做到呢?6月底,記者專門到鋪門鎮進行調查采訪。 甲方:清潔“承包” 省錢省力 鋪門鎮副鎮長倪福順說,該鎮從5月中旬開始,與承包人黎光飄正式簽訂《鋪門鎮城鎮清潔包干承包協議書》,政府以每年12萬元的承包費把鋪門鎮區清潔范圍的清潔工作承包給承包方;承包方按照政府對清潔工作的要求完成城鎮區域內的垃圾清掃、清運等任務。把鎮區清潔的范圍、業務,以承包經營的方式,實現社會化服務,從而達到在整合資金資源、人力資源、設備資源的基礎上,實現“清潔鄉村”的目標。 當天,在鋪門鎮,記者看到鎮里的街道、墟亭附近,衛生狀況良好,地上沒有亂扔的垃圾,街道上每隔十多米就有垃圾桶擺放,垃圾池里的垃圾清理得干干凈凈。 “在一個財稅收入偏少、群眾清潔衛生意識相對落后的鄉鎮完成工程浩大的‘清潔工程’,難度非常大。設備投入要資金,增加環衛人員要資金,建垃圾池、買垃圾桶要資金。如果不想點法子,清潔鄉村目標如何實現?”鋪門鎮嚴省益書記如是說。 鋪門鎮原有一個隸屬于鎮管的環衛站,有4名環衛工人;鎮直單位如中學、小學、衛生院、農貿市場都聘有人數不等的環衛工人。這些單位投入的設備費用不計,僅支付人工工資的費用每年就超過10萬元。 “各自為政”的環衛設置,既存在著對設備、資金、人員無序管理的弊端,又因各單位對環衛人員的責任落實、崗位要求不盡一致而導致因垃圾的亂堆亂放,造成對環境的二次污染。 而按目前的運作,就等于對資金、人力、設備等資源進行整合,結果是政府的投入少了,環衛機械設備管理有序了,環衛工人的使用社會化了,街道、路段整潔了,垃圾池垃圾清運及時了,垃圾填埋也符合科學性了。 嚴省益說,“我們也算過賬,如果我們不走市場化運作這條路,沿用過去的管理模式,就必須要添置運輸車、鏟車等設備,增加環衛工人人數,這幾項開支加起來至少在30萬元以上。現在我們以每年12萬元承包費承包給有運輸能力,有組織能力,又有勞力保障的老板,政府只需在設施上抓好垃圾填埋場、垃圾池建設,在管理上做好對承包方的監督和檢查,省錢又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乙方:減輕壓力 增加收入 黎光飄承包鋪門鎮城區清潔衛生。他說:“我敢承包因為我有優勢。首先我不用再投資清潔衛生的機械設備,我家目前有三輛汽車、一輛拖拉機。一年12萬元的承包費,在支付油費、車輛維護費、工人工資外略有盈利。其次,我家四輛車能合理調配,彌補生意不足的時間空缺,實現車輛使用的利益最大化。另外,我可以對收集的塑料袋、飲料瓶、一次性筷子、廢紙、玻璃酒瓶等垃圾進行分類,實現廢物利用,也可以得到一部分收入。” 黎光飄告訴記者,承包一個多月以來,鎮里環境衛生變化很大。以前鋪門沒有垃圾填埋場,各單位清潔的垃圾沒有固定的堆放地點,有的堆在公路邊,有的堆在村寨旁,有的甚至倒在賀江。現在不一樣,假如哪里有問題,找他就可以了。 黎光飄坦言,他目前承包的方式只是向清潔服務公司方向發展的一個過渡,待摸索成功成立清潔服務公司后,還可以把業務向其他鄉鎮發展。 群眾方:意識改變 素質提高 鋪門社區黨支部書記伍桂清說:“承包前,我們理事會的同志到群眾家收每家每月收5元清潔費,工作很難做。有一小部分群眾的思想轉不過彎,懷疑這種做法行不通。現在群眾看到承包方每天天剛亮,就開著清潔車出現在大街小巷,街道的環境衛生大有改觀,以前有抵觸情緒的群眾變成交款積極分子,群眾的清潔意識也有很大提高。” 居民黎繼漢說:“鋪門每到圩日賣西瓜的特別多,以前顧客吃剩的西瓜皮隨手亂丟,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老人孩子踩上西瓜皮摔傷的不在少數。現在這種情況少多了。整條街道都放有垃圾桶,群眾慢慢習慣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了。” 居民廖漢民說:“過去我們也交垃圾費,但是街道還是挺臟的,主要是管得不細。現在一樣交費,但是衛生狀況明顯好多了。” 當然,承包也不是萬能的。嚴省益說:“要逐步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質,提高他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激發他們參加建設美麗家園的熱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