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昆明主城推行垃圾分類多年成效未顯 |
(時間:2013-7-5 10:35:13) |
垃圾分類,從我做起。不過當你從我做起,看到環衛工人將你分類的垃圾又倒在一起,你該是什么樣的心情? 2009年,《昆明市城鄉環境衛生一體化管理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出臺,其中明確提出了三類垃圾的分類收集,即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相對應的便分別形成不可回收垃圾清運體系,可回收垃圾收集清運體系,有毒有害垃圾收集清運體系三大類,實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然而,多年來推進工作一直都很難。晚報記者在昆明調查走訪發現,分類投放的垃圾,卻不能夠分類回收處理。除居民意識不夠的原因外,終端處理設備的投入不足,成為影響垃圾分類推廣的重要原因。垃圾清運公司甚至直接表示,昆明垃圾分類仍然處于“嬰兒期”,要真正做到垃圾分類處理,根本不太現實。 為何這樣 物業公司:我們無法做到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許多小區里,垃圾回收的工作由物業公司承包,但是他們對垃圾分類熱情并不高。記者在美麗新世界住宅小區進行調查時,一名清潔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只要求住戶在指定的時間內將垃圾扔進垃圾桶里,并沒有要求住戶對垃圾進行分類。她說:“每戶人家的垃圾都是裝進一個塑料袋扔進垃圾桶里的,要他們對垃圾進行分類是不現實的,而垃圾分類需要相應的場所和人力、物力,都不是物業公司能做到的。” 記者走訪了多個小區,發現大部分小區樓下的垃圾桶都是一個大桶,對各類垃圾來者不拒;人行道上的垃圾桶,盡管有分類,可效果并不明顯。而且不管如何分類,最終的命運都是一股腦兒裝上垃圾清運車,浩浩蕩蕩去了垃圾處理站。 環衛工人:要分類清運還不累死 在棕樹營社區,記者觀察了一位女性環衛工回收垃圾的全過程。她先把可回收垃圾箱里的垃圾倒進垃圾車里,然后把里面的紙皮、紙杯、塑料等垃圾挑出來另外放到一個袋子里,最后再把不可回收的垃圾一齊倒進車里。晚報記者以為她在將垃圾進行分類,但該環衛工卻對記者說,她只是將垃圾里能賣錢的東西分出來自己賣掉,并不是要將垃圾分類。上面也從來沒有要求他們分什么類。“如果真要我們分類清運,那還不累死?” 昆明某垃圾清運公司徐先生說,類似他們一樣負責垃圾清運的公司,在昆明少說也有10多家,雖然規定對環衛工在垃圾清運中要求進行分類處理,但環衛工的工作量很大,如果嚴格施行的話,他們一天連一車垃圾也清運不了。 隨后記者還跟隨幾名環衛工人運送垃圾到一個垃圾中轉站。在該中轉站,記者并沒有看到有人對垃圾進行分類。一位環衛工人表示,垃圾到了垃圾中轉站后一般只是對垃圾進行壓縮,然后就會裝車運到郊外的垃圾填埋場。一名姓劉的環衛工人對記者說:“從街道、住宅小區運到垃圾中轉站的垃圾已經堆積如山,想要再按類細分是不可能的。” 保潔公司:終端處理投入不足 “很多小區都是擺設,除了居民環保意識不夠外,一些硬件設備也沒有跟上”,據昆明某保潔公司的負責人介紹,垃圾分類后,還要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一系列的要求對硬件配套要求很高。現在的許多垃圾清運公司,終端處理投入明顯不足,不少公司大多停留在一輛垃圾車、幾個環衛工的基礎上,目的都是為了節約更多的垃圾清運成本。因此,一度被看好的垃圾分類變得無疾而終,如何處理垃圾問題依舊無解。 有關人士呼吁,要切實做到分類清運和處置,在試點區域實現垃圾分類放置以后,政府還要配置一定數量的垃圾分類清運車,確保可回收的垃圾回收利用;生活垃圾清運到垃圾處置場;有毒有害垃圾(指居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運送到有危險廢物經營資質的單位處理;并加大執法力度,禁止工業垃圾進入生活垃圾處置中心混合處理。 驚人事實 昆明主城區 每天產生4800噸生活垃圾 2005年~2008年間,昆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年均增長8%。2009年,昆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130萬噸以上,日產生量為3600噸左右。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這些卡車連成一串,將長達10公里。目前,昆明主城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達4800噸左右,每人每天大約產生1公斤左右的生活垃圾。 應對政策 主城14個社區試點生活垃圾分類 按照規定,2012年6月底,14個社區已建成1個規范性的垃圾分類資源再利用回收網點;到年底,主城五區和3個國家級開發(度假)區要按照每5000人左右不少于一個垃圾分類資源再利用回收網點的要求,每個社區至少建成3~5個垃圾分類資源再利用回收網點;2014年12月底,全市建成20個垃圾分類資源再利用分揀中轉區;2015年12月底,建成1個深加工綜合利用工業片區。同時,五華區等13個縣(市)區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的資源收集率要達到20%以上;東川等6個縣(市)區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的資源收集率達到10%以上。 實施環節 分類垃圾再次混合居民熱情受挫 記者了解,垃圾分類,其實很早就在昆明的部分社區和小區里進行試點,但多數效果并不理想。昆明市美璟欣城小區,住戶和商鋪加起來共3000多戶,每天清理出的垃圾有10多噸,是昆明市試點垃圾分類的小區之一。但晚報記者在小區內卻只看到了普通的垃圾桶。據一位小區住戶王大姐透露,以前小區的垃圾箱是分類的,但居民們扔垃圾時卻沒有分好類,這樣分類垃圾箱就失去了意義,所以物業公司便把它們撤了,換成了現在這種普通垃圾箱。 其實,很多居民反映,自己最先都已做到將家中的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并且正確投放到分類回收桶中。可是,分類丟放的垃圾最終由環衛車混合在一起拉走,許多居民感到自己的行為失去了意義,也就慢慢不再堅持做了。 垃圾桶標注含糊讓人搞不清楚 此外,分類垃圾桶的標注不明顯,也是居民堅持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記者走訪了解到,位于昆明市丹霞路的分類垃圾桶以黃、藍兩種顏色作為區分,一邊寫著“其它垃圾”,一邊寫著“可回收物”,無詳細的文字標注;位于環城西路的分類垃圾桶顏色皆為棕色,同樣是一邊寫著“其它垃圾”,一邊寫著“可回收物”,無詳細的文字標注;位于穿金路的分類垃圾桶顏色皆為棕色,一邊寫著“其它垃圾”,另一邊寫著“可回收垃圾”,同樣無詳細的文字標注。 從丹霞路、環城西路、一二一大街、穿金路、環城東路、環城南路、巡津街,一路走來,經走訪數十位市民后了解,大多人都知道垃圾有分類,但確實不大清楚垃圾該如何分類,而且分類垃圾桶上的標注也不明顯,一些市民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垃圾扔錯箱,并不是故意的,只是對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有點搞不清楚。 他山之石 北京試行“垃圾分類環保積分卡” 滿50積分可兌換購物券 為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北京市龍潭街道綠景馨園、綠景苑兩個小區作為全國試點從5月29日實行分類投放垃圾獎勵制度,并使用POS機刷卡,一戶一卡。 居民每準確投放一斤合格的廚余垃圾或半斤可回收垃圾,就可以積1分,每天最多2分,滿50分可兌換10元購物券一張。據龍潭街道的工作人員介紹,刷卡積分推行一個月來,試點小區垃圾投放準確率明顯提高,目前已發放電子卡380余張。 記者觀察 是不會分還是不想分? 近年來,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的政協提案著實不少。提倡垃圾分類處理這么多年,昆明大多數垃圾處理依然不分彼此,值得反思是不會分呢?還是不想分呢? 昆明某保潔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各住宅小區、賓館寫字樓、機關單位的裝修垃圾和生活垃圾及再生資源回收的公司,公司戚經理說,路邊都有分類垃圾桶,市民懶得區分的問題確實存在。垃圾分類多年來推進困難,原因在于政府主導會有一定的缺陷,解決垃圾分類最重要的是解決人的認識問題。 在日本,垃圾不分類會被人看不起。調查中,不少市民表示,垃圾分類不是做不到,而是沒有上心,如果抱以無所謂的態度,就真的無所謂了。要想做到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化、垃圾資源化處理,不能只依靠某個人或者某個團隊去實現,還需要政府和群眾的力量。 “我們在考慮從最簡單的方式開始。”昆明市城管局環衛處有關負責人說,眼前只要家庭能做到簡單的干濕分類就可以了,但就這么一個簡單的步驟實施起來也不是易事。“首先從黨政機關辦公室開始進行垃圾分類。”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過去10年的經驗,僅僅是在小區內或者街頭擺上分類垃圾桶,并且呼吁大家分類家庭垃圾的做法,顯然是不可能扭轉昆明人沒有分類垃圾的習慣的。
|
|
|
|
推薦圖片 |
 | 【環保】環境保護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簽署合 |
7月16日,環境保護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山西太原簽署《共同推進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合作協議》,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山西省省長王君分別在協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