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農村垃圾處理經驗推廣還要點啥? |
(時間:2012-7-24 11:36:41) |
廣東省啟動“大清潔,鄉村美”農村清潔工程專項活動一個月后,廣受關注的解決“垃圾圍村”問題再度發力。 上周二,廣東省政府跟各地級以上市及順德區簽訂了2012年至2014年城鄉生活垃圾治理責任書,要求用3年時間實現全省城鄉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全覆蓋,實現全省城鄉垃圾處理“一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這意味著廣東省解決農村垃圾問題有了明確時間表,責任開始落實到各地。 為達到這個目標,“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一再明確要在全省推廣。而這個模式在經濟并不發達,條件相對落后的山區市云浮,早在兩年前已開始實行。 在先行先試過程中,當地干部群眾是如何堅持下來,從基層到地市層層鋪開并行之有效的呢?記者近日走訪云浮市云城區安塘街下白村、思勞鎮城村以及云安縣橫洞村等多個村鎮,帶您揭秘“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現實樣本。 戶收集、村集中 建垃圾屋聘清運人員垃圾收運可及時提醒 在云城區安塘街下白村,池水清澈、綠樹掩映,整潔井然的村道甚至難覓枯葉與紙屑。 安塘街下白村村委會書記陳光祥笑稱,“以前有時領導來視察,總要全村突擊大掃除一番,實施農村清潔工程之后,無論什么時候來視察,我們都相當‘淡定’。” 其實,村民們對兩三年前“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境況還記憶猶新,“村口垃圾成山,甚至余泥、舊家具也直接傾倒,門前的池塘飄著死雞死鴨和花花綠綠的塑料袋,又臭又臟”。 如此巨大的變化是如何實現的?記者追蹤下白村民陳炳和一家的垃圾流向,還原了農戶垃圾從收集到無害化處理的整個鏈條。 早上8點,陳炳和剛送完小孩上學,就開始著手處理積累了一天的生活垃圾。昨晚飯后的菜渣魚骨等廚余垃圾早已打包好,剩下的就是將屋里打掃一遍,把樹葉紙屑等垃圾收集在一起。 拎著一包一桶,陳炳和出了門。走幾十米,到了路邊一個低矮的白色小屋,垃圾就投了進去。 整條下白村,有9座這樣的垃圾屋,全部編上號碼便于歸檔管理,沿著村道幾乎每隔一兩百米就有一座。而這些不起眼的垃圾屋也成為支撐起“戶收集”的關鍵。 為了避免垃圾臭味擾民,平時垃圾屋門上都拴著一把小鎖,“鑰匙只有垃圾清運人員才有,村民只需要把垃圾從旁邊的窗口丟進去。平日窗戶掩著,即使是住在垃圾屋周邊的村民也聞不到異味。”陳光祥說。 到了9點,村里的垃圾清運員陳志佳推著一輛兩輪垃圾車,開始逐個“拜訪”垃圾屋,并將內里的垃圾清運上車。目的地則是村外街道指定的垃圾中轉站。“為了不錯過街道的運輸時間,清運必須在中午12點前完成,而選擇9點開始清理則是為了避開村民上學上班的高峰時間”。 就這樣,垃圾產生還不到24小時,就被“請”出了下白村。 記者注意到,整套流程已經寫進了該村的《垃圾管理制度》,而每個垃圾屋上都貼有“下白村垃圾清運人員電話”,一方面村民可以監督提醒清運員及時清運,確保垃圾逗留不超過一天;另一方面,如果村里搞大型餐宴、聚會這種垃圾產生量多的情況,村民可以聯系清運員上門清運。 鎮轉運、縣處理 分片匯合轉運后大部分垃圾得到無害化處理 陳炳和家的生活垃圾從村里的垃圾屋被集中清走之后,要到一個中轉站短暫“匯合”,也就是簡稱的“鎮(街)轉運”。 在石材商鋪林立的國道324線旁邊,大概每一公里就有一個中轉垃圾斗,約兩三平方米大小,一米多深,在垃圾斗安置的地方鋪設了斜面方便各村的清運車傾倒。 記者跟著陳志佳的垃圾車來到這里時,張著“大口”的鐵制垃圾斗已經被各村的垃圾喂得七七八八。“我們安塘街在國道324線和夏小線安塘段布局了10個垃圾斗,用于分片收集各個村的垃圾”,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莫伍科介紹。 垃圾在這一個個小型“中轉站”短暫停留后,街道垃圾清運車就呼呼駛來,由街道統一將運往位于云浮市的麻雞坑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實現最后的“縣處理”。 30分鐘后,記者就尾隨垃圾車來到了云浮市垃圾無害化填埋場,雖然填埋作業時仍難掩臭味,但由于該廠采用衛生填埋的方式,地下的垃圾液有防滲透的無害化處理設施,每天填埋作業完成后覆蓋上土灰即可抑制臭味散發。隨著碾壓機器鳴響,工人開始作業,一車垃圾先是被鋪平,再被壓縮成一團,然后被泥土覆蓋,記者也目睹了陳炳和家的垃圾最終在這里“長眠”。 據了解,這個垃圾場庫容達226.98萬立方米,可填埋垃圾153.7萬噸,預計能使用21年,目前僅開發了第一期,每天需要處理周邊半徑30公里以內共計約170噸的城鄉生活垃圾。而一些離國道較遠的村莊,則按照就近處理的原則,將垃圾清運到其余的垃圾處理場填埋處理。 就這樣,農村垃圾走完了“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整個流程。到今年上半年,僅安塘街就實現全街垃圾清運率、處理率達80%。而整個云浮從2010年至今已購置垃圾收集車(含手車)525輛,設置垃圾桶(池、屋)5082個,建垃圾臨時存放點1595個,每日收集并清運垃圾538噸,覆蓋村莊3912個、垃圾處理率54%。 “未來三年,我們還按照城區垃圾壓縮站的標準,規劃新建52個鎮級垃圾轉運壓縮站。使垃圾進入‘縣處理’環節前的體積進一步縮小,提高清運效率,2013年實現全市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處理率達到80%以上。”分管農村垃圾處理的云浮市住建局黨組成員黎朝南介紹說。 經濟欠發達為何農村垃圾處理領先? 分析 云浮為何能在農村垃圾收運處理工作中走在全省前列?特別是許多地方在垃圾處理時總是嗷嗷待哺的經費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經濟水平發展的不均衡,云浮市采取了因地制宜的辦法切入,令推廣農村垃圾收集處理能迅速全面展開,逐步推進。為解決資金瓶頸,云浮市采取“幾個一點”的辦法,即:市財政、縣(市、區)財政扶持一點,鎮政府出資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社會各界捐款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2010年以來,云浮市農村垃圾收集處理項目共投入資金4573萬元,其中政府投入2430萬元,群眾自籌2143萬元,兩者幾乎對半。當中“以獎代補”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就是做得越多,補貼額也會更多”黎朝南說。 采訪中,云安縣石城鎮橫洞村村長張秀泉就坦言,“以獎代補”幫助他們落實了農村清潔工程所必須的配套基礎設施。“原本造價1600元/個的垃圾池,可以得到縣財政600元/個的補助;垃圾桶和垃圾手推車,縣補助額也占一半,這大大減少了自籌的資金壓力。” 而云安縣衛生局的陳國耀則介紹,“縣每季度都會對各鎮進行抽查考核,分‘優秀’、‘良好’、‘一般’三個等次給予不同的補助金額。” 縱深 全省推廣資金與硬件是難題 目前,“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模式正在全省6個縣(市)進行試點。從試點效果來看頗讓人欣慰。但是在硬件設施建設以及資金等方面來看,這種垃圾收運模式還存在著一些難題需要解決。 “云浮僅有位于云城區一個無害化填埋場,供城區和云安縣的鄰近幾個村鎮使用。但云安縣最遠的一個鎮離這個填埋場有70公里,只能統一收集,就地填埋。”陳國耀說。 這種困境從全省來看更為突出,雖然剛剛出臺的《全面推進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行動計劃》要求,到今年底,珠三角所有縣(市)至少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到2013年底全省所有縣(市)都實現一縣一場。但由于垃圾處理場的服務半徑大約僅有30公里,顯然在很多縣(市)所需要的處理場遠超過一座。 此外,在“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模式的推進中,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錢從何來?財政補助是一方面,但政府大包大攬也不現實。 不過,本著“誰產生、誰付費”的原則,從2002年起,廣東開始在全省設市城市范圍內推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其全額用于垃圾處理,為垃圾處理的資金需求開辟了一大來源。省有關部門最近也透露,生活垃圾處理費要積極向鄉鎮延伸。 不過目前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在實施中尚有諸多障礙,截至去年底,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雖然城區都已開征垃圾處理費,但全省67個縣(市)中僅有31個已經開征。而去年全省垃圾處理費的實際征收總額僅20億元,相對于幾百億的資金需求,還是杯水車薪。 分管垃圾處理工作的副省長許瑞生強調,各地要加大財政投入,重點支持縣(市)無害化處理場、鎮轉運站、村收集點等設施建設。農村生活垃圾清掃保潔和設施運營費用也要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目前廣東也鼓勵鎮、村多渠道籌集資金,比如通過“一事一議”收取保潔費用,爭取當地鄉賢捐贈和企業資助,有條件的村可以從村集體收入中解決衛生保潔費用。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