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湖南華容探路破解農村垃圾處理難題 |
(時間:2012-7-9 10:45:50) |
從早年的“垃圾圍村”,到如今一些地方的“垃圾埋村”,中國鄉村的生活垃圾污染問題,愈演愈烈。 一些村里順口溜看似有些“過頭”,但卻是農村環境的真實寫照: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 國家環保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年產生活污水90多億噸、生活垃圾2.8億噸,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隨意排放,農村環保總體滯后;全國4萬多個鄉鎮,約60萬個行政村,絕大多數沒有環保基礎設施。相關統計數據也顯示,至少85%的城市垃圾,被掩埋在了鄉村。 “再不抓農村環境污染整治,位于洞庭湖區腹地的農業大縣華容,將面臨無法挽回的地步。”對于現狀,湖南省華容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易立新認為,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已成為農村最突出的民生問題之一,必須盡快根治。 然而,在農村,一個現實而共性的問題是,村居的分散性為垃圾回收處理制造了難題。在多數農村,垃圾回收工作的基本程序,按要求是“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加上相關公共設施的缺乏和村民環保意識的落后,相當一部分農村垃圾隨手丟,到處都是“垃圾溝”、“垃圾山”。 易立新曾帶隊到湖南多個區縣考察過,他發現,依照“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模式,一年下來,需要花費一筆不菲的開支,這對很多不寬裕的縣鄉財政來說,想解決卻沒有能力解決。此外,還需要修建垃圾填埋場,占用大量土地。 “在這些垃圾中,如可回收垃圾沒有及時合理回收,不僅浪費,還會對環境帶來新的污染傷害。”易立新說。 另一個普遍存在的尷尬局面是,環保部門人手缺乏,監管無法覆蓋到地域廣大的農村,使環境惡化得不到及時有效遏制。 易立新由此發現,僅僅靠政府是不行的,必須發動所有的村民都投入到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來,使村民從環保意識中覺醒。 針對這些情況,易立新帶領他的團隊通過反復調研,發現農村垃圾有70%是可以通過漚制轉化成有機肥,而可回收用于工業再利用的不到10%。結合華容實際,易立新認為,可以采取“分類減量,就地消化”的思路來解決農村垃圾分類的問題。 今年2月,華容縣將農村環境衛生整治作為9大重點工程之一,單獨成立了指揮部,組建了專門工作班子,并率先在湖南推廣了集“焚燒、回收、漚制”三池一體的垃圾池,縣財政每年預算700萬元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專項工作經費,主要用于工作獎勵,實行以獎代投。 截至目前,華容縣投入3700多萬元,按“一戶一池”資助農民新建了一平米左右的垃圾分類處理池,每個池子上面都有戶主的名字。該分類處理池由漚制池、焚燒池和可回收池構成,其中進入焚燒池的垃圾經焚燒后進入漚制池,一起作為“肥田”的有機肥,可回收垃圾由回收員定期上門回收。 為了加大監督及約束,華容縣政府一位分管負責人告訴記者,縣里在每村設立了“三員”,即保潔員、回收員和監督員,保潔員負責公共區域清掃保潔,回收員負責回收垃圾池可回收垃圾,監督員定期檢查評比環境衛生。 上述負責人介紹,每個月,將對農戶衛生情況打分,分別張貼最清潔、清潔、不清潔標志,并在村部環境衛生專欄公示,并在村廣播中進行點名,讓搞好衛生的農戶有面子,搞不好衛生的農戶坐不住,進而督促他們自覺愛護環境。 對于村組直接的上級——各鄉鎮領導,華容縣同樣拿出了獎懲措施。在今年第一季度評比中,縣里對表現突出的鄉鎮,給予10萬元重獎,排位靠后的鄉鎮負責人則在全縣通報批評。 華容縣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告訴中新網記者,華容縣現已建立垃圾分類處理池5萬多個,預計在3年內將達到15萬個,年垃圾處理能力可達25萬噸,其中漚制池“出產”的有機肥可滿足20萬畝農田需要,產生的綜合效益超過4000萬元,可回收垃圾1年也可為全縣農民“撿”回1500萬元的收益。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