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垃圾焚燒發電需擺脫政策依賴 |
(時間:2012/6/18 10:34:57) |
進入6月以來,垃圾發電廠投建熱潮方興未艾。 6月,重慶傳出第2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即將正式投產的消息;5月25日,遼寧省阜新市生活垃圾發電廠舉行開工奠基儀式;之前,廣東省、貴州省、湖南株洲市先后宣布將大力發展垃圾發電廠,其中廣東聲稱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建設6座垃圾處理廠,野心最大的貴州甚至表示要建10座。 垃圾發電“吃”進垃圾“吐”出電,高舉能源與環保兩張牌,似乎正迎來產業發展的春天。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各地垃圾發電廠大多依靠政府補貼生存,并沒有找到市場化的產業發展路徑,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前期粗放式的發展或將在未來一段時間暴露出各種問題。 建設熱潮漸起 各地垃圾發電項目密集啟動,垃圾發電企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浙江富春江環保熱電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環保公用型垃圾發電及熱電聯產企業,日處理垃圾800噸。公司員工孫小姐告訴記者,“除了擴建原有的垃圾發電項目,還要收購衢州東港環保熱電有限公司,進行擴建、推廣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6月,同樣處于忙碌中的還有光大環保能源(蘇州)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公司最近計劃上馬的項目多,有些忙不過來。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分析,垃圾發電之所以會出現“大躍進”,一是由于“垃圾圍城”不得不為;二是利好政策吸引資本進入。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產生1.48億噸廢棄物,正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長,“垃圾圍城”席卷全國200多座大中城市。 城市的管理者們看中了垃圾發電帶來的社會效益,投資者看到了垃圾發電中的經濟效益,雙方一拍即合,垃圾發電廠成了資本追逐的香餑餑。 垃圾處理廠的人士說,每燃燒兩噸垃圾可獲得相當于燃燒一噸煤的熱量。如措施得當,利用一噸垃圾,可獲得約300—400千瓦的電力生產能力。 與衛生填埋和堆肥相比,垃圾發電顯然是一個更劃算的買賣。但在林伯強看來,垃圾焚燒,重點在于處理垃圾而不是發了多少電。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說,垃圾發電在國內正處于一個不斷完善的發展階段,從技術、設備上看,已經成熟到可以大規模上馬,但從產業的長期發展看,還有規則需要制定,企業并不具備技術上的核心競爭力。 利好政策刺激 4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明確垃圾焚燒發電的折算電量和每千瓦時0.65元的標桿上網電價。 4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明確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投資總量將達2636億元。 政策利好下催生的巨大市場蛋糕,吸引著投資者們爭先恐后涌入。 富春江環保公司的孫小姐坦言,在公司同時運營的垃圾焚燒發電、污泥發電和燃煤發電項目中,政府給予垃圾焚燒發電補貼最多,導致它的利潤空間比火電大。 “這些利好政策相當于一劑強心針,”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能專委會秘書長肖明松說,“但更為重要的是,企業要有盈利,才會有積極性。” 地方政府對垃圾發電企業另眼相看,補貼覆蓋稅收、財政金融等多個方面。比如免征營業稅,增值稅即征即退,優先貸款并享受貼息,優惠用電價等。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分析認為,多項利好政策在垃圾發電產業的發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一、規范和明確了垃圾發電產業的發展方向,給予行業更多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二、提高了垃圾發電行業的生產積極性,推動行業不斷深化和完善;三、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垃圾發電行業,為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盈利之爭 盡管各地投資熱潮洶涌,但并非所有正在運行的垃圾發電項目都能盈利。 富春江環保公司是記者采訪的垃圾焚燒發電企業中唯一一個直言盈利的企業。其他企業當被問及運營情況時,多表示收支平衡,部分承認或有微利,還有企業處于虧損狀態。比如同樣日處理垃圾量800噸的河北靈達環保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就只能基本維持收支平衡。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成本主要有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發電收入主要由垃圾處理補貼費和發電收入兩部分構成。其中垃圾處理補貼費由焚燒發電廠所在地的政府支付,但無全省或是全國統一標準。各地每噸垃圾處理費從40元到250元不等,這導致各地的垃圾發電廠由于政府給出的補貼不同,而面臨不同的盈利狀況。 “五年來,垃圾處理費每噸才上漲40元。”靈達公司的工作人員抱怨說,每噸80元的垃圾處理費遠遠低于周邊其他省市。 湖北省物價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將居民生活垃圾處理費和水費捆綁收取,每戶5元/月的垃圾處理費才能解決收取難題。 河北衡水曾出現過個人投資建廠,試圖進入垃圾焚燒發電產業。但投產后不久即宣布停產。據知情人士透露,該廠是由于運營不當,虧損難以扭轉遂停產。 事實上,由于垃圾處理補貼費和上網電價在一定時期內都是固定不變的,垃圾發電廠的收入應該是穩定的,但垃圾處理補貼費不到位,垃圾成分不可控等原因導致垃圾焚燒發電的盈利并不是那么順利。 孫小姐坦言,“雖然我們公司有盈利,但是這個產業受政策的影響大于其他產業。” 上述研究機構的人士告訴記者,垃圾焚燒發電企業能否盈利的首要條件是政府支持。垃圾處理補貼費和上網電價的定價標準直接決定了垃圾發電廠是否能夠賺錢。 產業亟待市場化 在一些專家看來,依靠政府補貼生存的發展模式并不適合產業的長期發展。 沈宏文表示,“政府補貼目前在企業收入中占比較大,比較成熟的盈利模式應該是以企業盈利為主,國家財政補貼只是象征性的和鼓勵性的。” 肖明松也持類似觀點,“必須讓企業有利可圖,每個環節的企業都有微利,垃圾焚燒發電的循環產業鏈才能保障正常運轉。” 沈宏文對垃圾發電企業在投資、運營的過程中存在以政府投資為主,民營資本投資較少的嚴重不平衡局面表示擔憂。他直言,目前產業中存在的問題:如上網電價偏低,成本與收益不平衡;有些地方政府補貼標準偏低,甚至補貼資金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都將影響到產業的長期發展。 研究機構的人士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垃圾焚燒產業要市場化,從垃圾處理前端做起。只有垃圾處理前端市場化程度提高,才有可能調動居民垃圾分類收集、減量的積極性,推進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才能保障垃圾量的高質量供給,從而降低因垃圾質量不好而提高的成本,形成真正的循環性經濟產業鏈。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