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上海松江垃圾焚燒項目公示階段調查 |
(時間:2012/6/1 10:55:08) |
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由于焚燒線的建造尚在環評公示階段,是否會因為居民反映而停建仍不可告知。 賣新公路506號,這個門牌號最近成了上海市松江區居民熟知的地址。 5月22日,上海市環境科學院在“上海環境熱線”網站上發布了一份《上海市松江區固廢綜合處置廠技術升級環境影響評價公示》(以下簡稱“公示”)的公告,公告中提及,將在賣新公路506號“松江區固廢綜合處置廠”西側二期工程用地建設一條焚燒線,“日處理生化廠殘渣和生活垃圾500噸”。 公告發布后,在當地居民中引發了爭議。 “我的兒子還小,就是為了他,我也不能讓這個垃圾焚燒廠建在我們家旁邊。”松江當地的居民呂越(化名)說。 而松江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下簡稱“松江區市容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由于焚燒線的建造尚在環評公示階段,是否會因為居民反映而停建仍不可告知。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曦認為,目前的環保法律還存在公眾參與的缺失,“并沒有為公眾表達意愿提供充足的制度上的保障”。 滿負荷的填埋場 松江市容局局長徐其永在就這條焚燒線相關問題接受松江當地媒體采訪時稱,2007年原計劃就有焚燒處置,但當時受到技術規范限制,而現在采取這種處置手段最直接的原因是基于居民對解決垃圾異味的強烈訴求。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位于賣新公路的填埋場投運于2001年,規劃日處理量為400噸,當時松江區人口僅為57萬。而隨著松江城市化的過程,2011年,松江區人口已達158萬,而垃圾處理量也上升至2011年的1229噸。 “這讓填埋場已經超負荷。”上述松江區市容局的工作人員說,“填埋坑中間的道路都已經被埋上了”。 記者在填埋場墻外也看到,填埋場已經堆至二三層樓高,盡管蓋著塑料膜,但仍有惡臭飄出。 2011年7月,上海美圣環保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下簡稱“美圣環保”)在松江建設了一條最高日處理量為1500噸的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廠,用以處理目前松江區產生的生活垃圾。 上述松江區市容局的工作人員說,目前準備建的焚燒線主要就是把這家固廢處理廠的殘渣及填埋場的垃圾燒掉,“現在的氣味主要就是這些殘渣的味道”。 但美圣環保的一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目前美圣環保固廢處理廠每天產生的殘渣成分主要是無機物,“主要的處理方式就是填埋或者再利用,也不會產生太大氣味的”。 美圣環保的一位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圣環保對焚燒線的建設并不知情。 在焚燒線選址上,這位工作人員認為,靠近固廢處理廠的這塊區域“是一塊經濟合理的位置”。 接受記者采訪的當地居民對焚燒線均表示反對。呂越認為,垃圾焚燒中產生的二噁英會嚴重影響到居 民的身體健康,“而且目前的監管力度下能否達標排放也是個問題”。 負責項目環評的上海市環境科學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環科院將會把收集的居民意見全數交給項目建設方——松江區市容局,“最終的決定權還在他們”。 但對于居民的意見是否會最終影響焚燒線的建設,松江區市容局的工作人員稱仍不可告知。 尷尬的民意反映渠道 根據2011年4月19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的通知》,在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優先采用焚燒處理技術。 對于當地居民的疑問,徐其永回應稱,目前垃圾焚燒的技術已經達到對環境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這次計劃建設的固廢廠焚燒爐將采用國際最嚴格的歐盟2000標準,擁有更為先進的煙氣處理工藝,生成的二噁英對周邊敏感人群不會造成安全影響。 但事實上,垃圾焚燒線的工藝一直備受爭議。中科院退休教授趙章元曾表示,垃圾焚燒中的爐溫穩定、控制二噁英生成量依然還停留在理論上,實際操作很難做到。 而一位從事垃圾處理的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垃圾分類并不成熟,“垃圾的熱值很難與歐洲或日本相比,所以溫度也很難控制到不產生大量二噁英”。 在這種爭議下,垃圾焚燒項目在很多地區都遭遇過民意的反對。此前,江蘇吳江平望鎮反對垃圾焚燒廠點火,最后由當地政府回收電廠。而在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燒項目也亦因居民對抗而被停建。 盡管如此,呂越對反抗的效力仍心存疑慮,“能否真正停建還是政府說了算。” 事實上,在公示發布前4天,也就是5月18日,被實名認證為松江區人民政府官方微博的“上海松江發布”已經發布了一條微博,稱松江區正擬投資2.5億元,在固廢綜合處置廠的西側59畝空地上建一個日消納500噸的垃圾焚燒爐。“焚燒爐項目將于年底開工,2013年投入使用”。 “這背后是目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中對公民參與部分的缺失。”王曦說,“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應急于動工,應該慎重地決策。” 盡管2006年當時的環保總局曾發布過一份《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但辦法中規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公開征求意見后,對公眾意見較大的建設項目,可以采取調查公眾意見、咨詢專家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再次公開征求公眾意見。 王曦認為,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在公眾對政府行為的監督和參與中,還缺乏程序性的保障,“很多地方出現居民只能通過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訴求”。 “對于松江區的居民來說,目前較為合法的渠道可以經過人大代表將意見轉交給政府。”王曦說,“或者通過環保組織與政府進行溝通。”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