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專家稱餐廚垃圾處理目標實現難度較大 |
(時間:2012/5/8 15:45:03) |
由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和環保部等三部委組織編制的《“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正式發布,為指導各地加快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和安排投資帶來重要依據。 針對本次《規劃》,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規劃》所設餐廚垃圾處理目標實現難度較大,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很好地處理資源化和無害化的關系,提高處理率,且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補貼之上。此外,專家表示,在處理設施建設提速的基礎上要強化“全過程管理”對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積極作用。 餐廚垃圾處理目標實現難度大 對于《規劃》所提目標,曾參與上述三部委制定《規劃》目標及內容內部討論過程的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聶永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規劃》目標的制定并非憑空設定,而是由各省市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能力核實而來,可謂“全面而務實”。 “但餐廚垃圾處理目標在整體目標中實現起來難度巨大”,聶永豐認為,《規劃》提出“在50%的設區城市初步實現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的目標可謂一大難點,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加強管理、明確技術選擇的同時,更要很好地處理資源化和無害化的關系,提高處理率,且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補貼之上。 聶永豐結合我國“餐廚垃圾處理現狀”告訴本報記者,首先,餐廚垃圾除個人產生外,還有大量來自賓館飯店等企業行為,無害化處理所需資金補貼誰來買單還不明確;再有,餐廚垃圾資源價值大,應該資源化利用還是無害化處理的認識還不統一。“因此,先期就上馬大量處理設施建設,到最后不適用怎么辦?”他說。 此外,聶永豐表示,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很有必要,沒有處理設施無法保證處理能力,特別是難以實現高水平無害化的處理能力。但設施的建成只是為垃圾無害化處理提供了硬件保障和條件,遠不能實現真正的無害化。 同時,他認為,設施運營期間的費用和監管問題是在設施建設后必須予以解決的,否則將會造成“設施建成無垃圾可處理或無錢維護”的閑置問題。這一點在餐廚垃圾處理方面已有表現。” 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本質是管理問題,“只有建好、用好、管好處理設施,才能真正實現無害化處理。”聶永豐說。 “全過程管理”意義重大 本次《規劃》提出涵蓋無害化處理率、焚燒能力、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監管體系等四項目標內容,明確涉及分類、轉運、處理、監管等主要任務,同時特別強調了“法規、政策、監督、技術能力和引導宣傳”等五項保障措施。 聶永豐認為,《規劃》自始至終貫徹并體現了“全過程管理”的重要性,即垃圾無害化處理需要政府、民眾在全過程都應參與和介入,并非是簡單的設施建設和監管問題。 對此,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環境經濟與管理研究室主任李宇軍對本報記者表示,伴隨近年來全社會對垃圾處理問題的關注,我國垃圾處理正加速從過去垃圾產生后的末端處置向垃圾產生、分類、運輸、處理的全過程管理過渡。 “只有實現了‘全過程管理’,才能切實做到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李宇軍認為,垃圾管理必須從末端處置模式過渡到全過程管理模式,“模式不變,垃圾問題永遠難以解決”。 按照《規劃》要求,“十二五”期間,我國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幅提升的同時,全國城鎮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能力將達到58萬噸/日。其中,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被寄予實現“無害化處理”的厚望。 李宇軍認為,《規劃》延續了我國對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目標要求,雖然也明確了資源化和減量化,但并未將其明確為具體目標,這還需后續的具體細則予以明確,以便更好地推進生活垃圾的高效處理。 “盡管國家對焚燒處理明確了建設要求,但在現有焚燒技術參差不齊、前端分類效果有待提升的前提下,焚燒技術的應用效果還有待商榷,這也需要垃圾分類與處理技術的共同推進。”李宇軍強調,在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目標的同時,對生活垃圾進行有效的前端分類和引導垃圾減量才是我國處理生活垃圾的根本出路。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