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怎么處理? |
(時間:2011/12/29 11:17:09) |
相對于都市而言,鄉村更具有獨特的風貌。但時至今日,鄉村優美依然只局限在少數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全國大部分農村仍然面臨著復雜和棘手的農村環境問題,特別是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嚴重影響村容村貌。如何有效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現狀 目前,城市有一套完整的市政環衛系統作為支撐,為人口密集的生活區的居民提供垃圾收集、垃圾分類和垃圾集中處理的服務,并有遍布城市的排污管網和集中的污水處理設施對污水進行凈化。而我國農村與城市在環境管理方面最大的區別是,農村缺乏相關設施、系統和規劃。農村目前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狀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農村衛生設施擁有比例很低。長期以來,我國農村衛生條件惡劣,垃圾隨意傾倒,臟亂問題嚴重,廁所多沿街沿河修建,河水兼有飲用、洗衣、洗菜、排污等功能。傳統農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問題長期以來是依賴農村自然環境的自凈方式解決的。但是,隨著我國人口增長,環境負荷越來越重,生活污水和固體垃圾通過各種途徑排入和沉積在村邊溝渠和村莊地面,最終進入水體,并超過自然界的自凈能力,成為農村環境惡化的重要因素。 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我國有村637011個。在這些村中,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的村占24.5%,垃圾集中處理的村占15.8%,有畜禽集中養殖區的村占8.2%,養殖區有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的村占1.6%,有沼氣池的村占33.5%,完成改廁自然村的村占20.6%,完成改廁的自然村占16.3%。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仍然面臨著不潔凈用水的威脅,絕大多數垃圾無法得到集中處理,有畜禽集中養殖區的村是少數,而養殖區有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的村的比例更低,相對而言,農村沼氣建設和改廁工作近年來得到了發展。 與城市地區目前的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管網逐步建設相比,廣大農村由于村落布局分散、居住分散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低,已經成為環境治理的空白區。我國一些流域的村落由于沒有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接納與處理的管道與場所,造成污水、垃圾直接進入流域水體,形成污染,直接影響流域的環境。這些生活污水和垃圾不僅直接破壞了農村的自然景觀,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是農村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隱患。 二是地區差距顯著。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的情況因地區而異。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農村的污水和垃圾處理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上海市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的村、垃圾集中處理的村、完成改廁自然村的村和完成改廁的自然村的比重為99%,北京市的這些比例也在80%~90%,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的比例也很高。 整體上看,東部地區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的村的比重為47.4%,實施垃圾集中處理的村的比重為30%,有畜禽集中養殖區的村占12.9%,養殖區有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的村占2.8%,有沼氣池的村占22.5%,有完成改廁自然村的村占28.5%,而中部地區的這些比重分別為9.4%、7.9%、6.4%、1.1%、41.2%、15.7%和9.5%,西部地區的這些比重分別為11.7%、6.2%、4.1%、0.8%、42.7%、16.9%和10.9%。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東部地區有衛生處理設施的村的比重較高,其次是中部和西部地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投入對于農村衛生設施情況的影響。 三是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的難度在加大。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之后,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農村垃圾種類和城市趨同。與城市垃圾相比,農村垃圾在種類上已經不存在很大的差異了。洗衣粉、抽水馬桶、其他化學產品等在農村的普及,使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污染負荷在逐步增加。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在持續增加,其中以玻璃瓶、飲料罐和不可降解的薄膜塑料袋為主的無機成分增加尤為顯著。 但是,我國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遠遠不能和城市相比,既缺乏基本的排水設施和衛生設施,又缺乏相關的技術,造成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處理率和利用率極低。 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的難點 一是缺少財力支持。一般來說,村級組織的自有財力越強,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越強。目前,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制約了村級組織公共服務能力的提高。在一些臨近城市的經濟實力較強的村鎮,村莊可以出錢請環衛站清理垃圾,而經濟水平較差、遠離城市的丘陵和山區則無法做到這一點。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都沒有垃圾填埋點,建設垃圾焚燒廠的村莊就更少,即使是組織垃圾清運也需要村級組織投入資金或組織人力。目前,由于取消農業稅費、實行“一事一議”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本沒有多少可供支配的資金,也使得公共事務缺乏組織資源和執行力。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缺乏運行資金。要改變現狀,必須使農村村村都有資金保證處理生活垃圾,整個農村生態才會改善。因此,主要的問題還是經費的問題。按每噸100元垃圾處理費算,農村垃圾的處理約需經費842687.5萬元,農村人口人均負擔為12.5元。目前,很多村級資金補貼只涉及垃圾運輸,垃圾終端處置缺少資金來源。 二是村規民約的束縛力下降。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既要從體制機制方面考慮,還要從文化、習俗層面去認識。傳統農村有其自發形成的村規民約,對于規范人們行為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傳統文化的削弱,村規民約的束縛作用變弱。很多農村居民的環境衛生意識薄弱,對于衛生問題對健康的危害也沒有很強的意識,為了圖方便、圖省事,亂扔垃圾的現象很普遍。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滯后。目前,我國農村還沒有環衛網絡,戶沒有垃圾收集池、村沒有垃圾回購點、鎮缺少垃圾中轉站、縣缺乏垃圾處理場基礎設施網絡。這使得城市的垃圾運到農村,農村的垃圾也在污染農村的局面出現。從村、到鎮(鄉)、到縣的垃圾收集網絡沒有建立,就無法保證農村垃圾的有效處理。 做好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的相關建議 要建設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實現鄉村空間秩序的重建與維護。這些除了依靠必要的政策法令、村規民約之外,還必須有一套全面可行的方案。 一是加大對農村垃圾處理的投入。城市每年拿出幾百萬來處理城市生活垃圾,而對農村卻沒有這方面的投入。環境保護是公益事業,應該由政府投資和給予補貼。國家必須給予資金投入,保證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可以有效運行。 二是多渠道籌措資金。由于人力和資源限制,目前我國縣級環保局無法對農村社區和農戶進行管理,在村鎮層次也沒有正式的環境機構。應采取多渠道籌集資金的辦法,確保農村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和維護所必須的經費。縣級財政、鄉鎮財政承擔的費用直接納入預算安排。應完善收費政策,考慮開征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費,不足部分由市、鎮兩級財政補貼。 三是培訓農民進行垃圾分類。農村垃圾集中處置可以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環境,改變農村陳規陋習。應該通過各種途徑,讓農村居民了解垃圾分類知識,鼓勵農戶進行垃圾分類,對可降解垃圾和有害不可降解垃圾進行定期分撿。由村級組織將可利用垃圾送至廢品公司資源化處理,有害不可降解垃圾集中送至鎮壓縮中轉站,然后統一運送到固體廢棄物填埋場集中填埋,進行無害化處理。 四是統籌城鄉垃圾處理。要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要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監督和管理的長效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通過倡導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參與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工作,遵循保障人民健康和環境安全的目的,最終達到“戶集、村收、鎮轉、市處理”的要求,做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并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使鄉村真正成為一個生態與人和諧共處的地方。 五是提高管理水平。宣傳并制定相應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養成文明健康衛生習慣,建立公眾監督機制,自我管理,使農村的自然環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轉。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