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塘廈石潭埔生活垃圾填埋場無害化整改完工 東莞日報記者 鄭志波 攝
“基本上沒有異味,復綠工作也做得不錯,整治實現了無害化處理。”廣東省環境衛生協會秘書長鄭曼英介紹。昨天上午,市城市綜合管理局組織專家對塘廈石潭埔垃圾填埋場改擴建工程進行預估評審。 據介紹,塘廈鎮石潭埔垃圾填埋場與虎門、樟木頭三座垃圾填埋場無害化處理是2011年市政府十件實事之一。經過9個月的緊張準備和各方努力,石潭埔垃圾填埋場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按時按量順利完工,是東莞三個試點鎮首個完工投入使用并通過市城市綜合管理局組織預評估驗收的垃圾填埋場。改建后的塘廈鎮石潭埔垃圾填埋場,將達到國家《生活垃圾填埋場無害化評價標準》(CJJ/T107-2005)Ⅱ級以上無害化衛生填埋場的要求,徹底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 過去 兩公里外有惡臭 群眾攔路不讓垃圾車進場 據介紹,塘廈石潭埔垃圾填埋場是塘廈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場,總面積為200畝。自1996年啟用至今,累計填埋垃圾約370萬噸,每天進場垃圾約800噸。 該填埋場在2009年以前一直采用簡易堆放的方式處理生活垃圾,無填埋氣體和滲瀝液導排設施,填埋氣體對空直接排放,周邊滲瀝液未經處理直接流出,造成填埋氣體及滲瀝液嚴重污染周邊環境,群眾意見很大。 “以前在垃圾場兩公里外都能聞到臭味,周圍的群眾一發現垃圾車開往垃圾場就攔路不讓過。”塘廈鎮公用事物中心黃穗華股長介紹。 現在 一年可減排二氧化碳4萬噸 垃圾場收集的填埋氣體用于發電 為解決這些問題,2009年5月,塘廈引進廣東新科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讓其對垃圾填埋場進行綜合治理,該公司用高科技手段對填埋場進行治理,建設了4個超大型滲瀝液收集池,還用這些收集池排放出來的氣體發電。該公司總經理楊金明說,現在的塘廈生活垃圾填埋場將不會污染地下水和周圍土壤。 經無害化整治,塘廈生活垃圾填埋場面貌煥然一新,垃圾填埋場變成了綠化地,臭味也沒有了。楊金明還算了一筆賬,填埋場日進場垃圾約800噸,按15%的水分計算,可產生120噸滲瀝液,這些滲瀝液通過收集處理后,一天減排110噸二氧化碳,一年就是4萬噸。 另外,填埋場不僅實現了節能減排,還成功實現了“變廢為寶、點廢為金”的目標,其收集的填埋氣體還用于發電。截至目前,已累計發電3000多小時,每天發電1.8萬度。 未來 滿足塘廈至少5年的垃圾填埋需求 “按照國家各項評分標準,石潭埔生活垃圾填埋場已達到了國家二級以上無害化要求。”省環境衛生協會秘書長鄭曼英代表專家組給出了預估結果。據介紹,塘廈石潭埔垃圾填埋場改擴建工程,投資3000多萬元,在原垃圾填埋場西側新增4公頃項目用地,使該垃圾填埋場總容積達到1069028立方米,按照塘廈目前日填埋垃圾約600噸的標準來計算,無害化改造后的石潭埔垃圾填埋場能滿足塘廈未來至少5年的垃圾填埋需求。 塘廈鎮相關負責人當日還透露,目前塘廈鎮政府正在為石潭埔社區居民籌建居民小區。塘廈政府還將投資1000多萬元,在該垃圾填埋場周邊建設水泥墻,防止有害的垃圾滲瀝液污染蔓延至其他地方。 記者獲悉,塘廈生活垃圾填埋場建成后,該鎮還花大力氣解決填埋場的污染問題,包括化學除臭、定期除“四害”、泥土覆蓋、周邊復綠等多項整治工程。 采用生物原理進行填埋 一是臭氣無害化處理。分區分單元填埋,邊填埋邊覆土,阻止惡臭散發到空氣中;在覆土區布設氣體導排收集管,對填埋場內蓄積的沼氣進行收集。 二是滲瀝液無害化處理。在垃圾填埋場內設置滲瀝液導流溝和收集池,并用泵將收集到的滲瀝液抽回生物反應處理島,進行分解處理以便植物吸收和物理蒸發。 三是場地無害化處理。對垃圾填埋覆土區進行植樹、種草、育花,共鋪設草皮3萬平方米,種植樹木6800平方米,恢復生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