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電子垃圾何時走上循環解決之道? |
(時間:2011/11/2 11:37:18) |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街頭巷尾多了這樣一群人,“舊彩電每臺50元,舊電腦45元……”走在大街小巷,廢品回收小販們的“流動廣告”隨處可見。 電子垃圾循環污染 據調查,目前中國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流向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上門回收,或是通過不法商家以不正當手段方式回收,能使用的簡單改裝后流入舊貨市場,或者低價賣到農村等地區。二是一些拆解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個體手工作坊,為追求短期效益,采用露天焚燒、強酸浸泡等原始落后方式提取貴金屬。對不能使用的舊電器中的塑料、玻璃等部件能夠賣錢的就賣了,不能賣的就當垃圾隨意扔掉。而在拆解過程中,由于使用不科學、不正規的拆解手段,導致排放廢氣、廢液、廢渣,對大氣、土壤和水體造成了嚴重污染,危害人類健康。 規范回收渠道刻不容緩 從現在電子垃圾處理現狀,折射出兩大問題:一是電子垃圾回收渠道不規范,處理水平低下,導致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其次,電子垃圾收回背后存在一種新經濟形態,一旦解決該問題,徹底解決電子垃圾污染問題不再是夢想。因此,第一步則需要建立規范的回收體系。 整體來看,國內使用過的電子電器產品的回收以不法商販為主,但小商販在簡單翻新二手機的過程中,根本沒有環保意識,將淘汰的零部件及廢機隨意丟棄,造成嚴重的污染。盡管政府頒布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但僅依靠政府和制造商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如果所有消費者都能從環保的角度出發,將廢舊的電子電器交給有資質的處理機構,勢必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回收產業鏈。 因此,提升電子產品制造商、渠道商、消費者的綠色環保意識,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提高整個產業鏈的環保意識和企業社會責任,才能夠真正做好電子電器產品的回收工作。 再生資源循環有解決之道 被視為電子垃圾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也是寶貴的資源,如銅、鋁、鐵、玻璃和塑料等,可以加工成各種原材料,減少新資源的使用。有了健全的回收渠道,下一步就是要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做到真正零污染和變廢為寶。目前,能夠做到資源再利用和“零污染”的,就包括有富士施樂在蘇州建立的整合資源循環系統。這個整合資源循環系統也是工信部認定的10個再制造試點之一。 據介紹,富士施樂的整合資源循環系統,對從全國范圍內(不含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回收來的復印機、打印機和硒鼓進行拆解,將其分解成鐵、鋁、透鏡、玻璃、銅等70個類別,并通過再生處理將其轉化為原材料,作為新資源進行再利用。 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再生資源循環工廠,全稱為富士施樂愛科制造(蘇州)有限公司,其年分解處理能力為1.5萬臺設備及50萬個硒鼓。其中,辦公設備的循環利用率將達到96%,硒鼓的循環利用率將達到99.9%。 責任感支撐企業逆境前行 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后,明確了電子產品制造商有義務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再處理。 縱觀全球,電子產品制造廠商“生產-回收”的責任非常明確。但是,為何鮮有電子產品企業在回收領域進行投入? 對企業來說,投入對使用過的產品進行資源循環再利用首要的障礙是成本和盈利問題。 除了經濟成本的考慮,電子產品的回收非常有難度。由于中國國內存在大量以盈利為目的的二手機、翻新機市場,因此不少渠道商并不愿意將廢棄產品回收給廠家進行處理,而是將這些廢棄產品處理到二手機市場以獲得利潤。 盡管目前民眾對電子垃圾回收的意識還很淡薄、生產企業因資金有限、利潤空間不大,遲遲做不到對電子垃圾回收的可持續性,但只要全社會都能參與到電子垃圾的回收循環再利用行動中,就能還給我們一片藍色天空、一個綠色地球!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