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氣候變化催生移民 亞太氣候移民成熱點區域 |
(時間:2011/5/31 10:12:49) |
2011年3月,總部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簡稱“亞行”)發布了一份名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氣候變化與移民》的報告,對亞太地區未來可能面臨的大規模“氣候移民”問題拉響了警報。這份報告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也把一個原本并不為大眾所熟悉的概念推到了前臺——氣候移民。 氣候變化催生的移民 位于巴布亞新幾內亞外海的卡特利特群島,由6座環狀珊瑚島組成,完全沒有碳排放。2006年,自由攝影師杰里米·薩頓-希伯特來到這里,不由被眼前的美景折服:“遠遠望去,就像是藍色海洋中的一片綠洲。”由于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到了2009年,當一名記者來到這里時,看到的卻是一幅和希伯特的描述截然不同的景象:“珊瑚島平均海拔只有1米,最高處也僅為1.7米。人們站在島的一頭,能夠看見另一頭洶涌的巨浪席卷而來。椰樹因吸收了過多的鹽分而被毒死,只剩下光禿禿的殘骸。當地人開始與海爭地,瘋狂地撿拾貝殼筑壩,但仍無濟于事……”在一次猛烈的風暴過后,島上又有幾十棟房子被海水淹沒,島上的2600名居民終于下定決心撤離家園,很快,首批5個家庭遷移到了對岸的布干維爾島。 氣候移民,顧名思義,就是由于氣候變化及氣候政策影響導致的人口遷移行為。早在1990年代初,國際社會就注意到移民問題與氣候變化、環境退化之間的關聯。近幾年,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環境退化等因素導致的人口遷移問題,使得“氣候移民”成為國際社會新的關注點。 不同性質的氣候災害對人口和經濟財富的影響也是不同的。臺風、洪水等氣候災害的發生頻率占到了全部氣候災害的82%,但令人意外的是,受其影響的人口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占全部受災人口的26%)。而干旱的發生頻率雖然只占全部氣候災害的5%,卻對農業人口影響最大,產生了72%的受災人口。從1979年到2008年,全球共有7.18億人遭受了風暴和颶風的影響,16億人受到干旱的侵襲。同時,世界銀行一份報告通過研究全球人口變動與干旱的關系,發現這二者在區域分布上確實存在關聯。在西非地區,有20%以上的人口受到干旱的威脅,所以這里常常存在季節性的人口流動,每到旱季,許多以農業為生的家庭就到附近的城市打工以貼補家用,或者將家里的老人和兒童托付給其他地區的親友,以減少家庭成員對食物的需求。 亞太:氣候移民的熱點區域 孟加拉國與印度邊境,海瑞納加,高波都滿都每天都站在齊腰深的鹽化河水里撒網捕蝦,掙來相當于1.5美元的收入。在這個村莊中,高波都滿都的家族曾經世代靠打漁種田為生,然而,由于潮汐洪水和颶風的頻頻“光臨”,捕魚數量銳減,稻田也遭到了堿性洪水的災難性毀滅。村民們有的遷移到了新興城市,有的遷移到了其他村莊,甚至有人非法偷渡到印度成了建筑工人。現在,高波都滿都是整個家族惟一還生活在這座“浸泡在水里的村莊”的人,他說:“我的確覺得有點孤獨和難過,可我真的不想去印度……但最后我可能還是會離開,因為我們不得不背井離鄉。” 由于亞洲太平洋沿海地帶是全球人口最稠密、氣候災害最高發的區域,各種移民類型“一應俱全”。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發布的《2010年亞太災害報告》中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在1980~2009年間,亞太地區承受著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85%的死亡人數和38%的經濟損失;亞太地區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程度是非洲地區的4倍,是歐洲和北美地區的25倍…… 世界銀行、國際移民組織等國際機構預測了全球氣候移民熱點地區,其中包括東亞、南亞、東非、中非、中美洲等。而亞行則根據亞太地區的主要氣候風險,預測了未來20~50年間亞太氣候移民的熱點地區: ——沿海低洼地帶。亞太地區容納了全球低海拔沿海地區3/4的人口以及全世界2/3的城市人口。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沿海地區易受臺風、洪水、海平面上升等氣候風險的影響,是氣候移民問題集中而高發的脆弱區域。至今,亞洲人仍然難以忘記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嘯瞬間就奪去了近20萬人的生命,迫使40萬人離開家園。 ——河口三角洲。這些地區往往也是人口稠密地區,根據國際紅十字會發布的《2008年世界災害報告》,2007年亞洲發生了15次受影響人數超過100萬的自然災害,其中,中國的水災影響了1億人的生活,印度和孟加拉國水災影響人數也分別超過1000萬。而2008年5月發生在緬甸的強熱帶風暴,致使全國近半人口受災,死亡人數近8萬人。 ——地勢較低的太平洋小島國。從20年前起,太平洋島國論壇幾乎每年都要討論如何減緩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威脅,進入21世紀,一些島國的沿海居民已經被迫搬遷。有報告稱,圖瓦盧有可能成為地球上第一個被海水淹沒的國家。 ——半干旱或不太濕潤的中亞地區。內陸這些地方,有10%~30%的人會成為潛在的移民。而且由于干旱及其導致的土地生產力退化破壞了賴以維持生計的資源基礎,使得這一類遷移行為常常成為永久性的。 氣候移民的國際合作 國際移民機構(IOM)是負責國際移民事務的聯合國機構,對于“氣候移民”問題給予了充分的關注。2010年發布的《國際移民報告》就專門探討了氣候變化對人口遷移的影響。 不同類型的氣候風險,對移民方式的影響也不同,應對策略應該因地制宜。長時期持續的氣候風險,如干旱導致的移民問題,常常與貧困聯系在一起,需要與國際發展援助、地區資源開發和減貧目標協同考慮。而短期突發的氣候災害如臺風、洪澇,則會考驗一個國家的災害應急管理能力。此外,移民政策的制定,還必須關注移民行為對于遷出地區和遷入地區的不同影響,綜合考量社會心理、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民族構成等多種因素。只有未雨綢繆,在國家、區域和國際層面建立有效的適應機制,才能盡量減小未來氣候移民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影響。 國際社會在這方面的努力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主的公約內機制,一是國際機構、官方機構、非政府組織、私人部門等主體在公約以外通過各種途徑采取的適應行動。目前,氣候公約正在成為主導力量,在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波恩會議上,各國討論了氣候變化導致的移民問題,并探討了可能的合作應對機制。 氣候移民,在政治、外交、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合作等各領域都可能對國際社會造成新的挑戰。比如一些突發的氣候災害,一旦政府應對失當,就有可能引發短期的大規模移民潮,甚至造成國際難民,引發國內或國際的政治危機。在未來,顯然需要各國在政治、外交和移民管理領域加強應對能力、完善相應的工作機制,其中包括: 第一,改進現有的國際法對于“難民”權利的規定,為環境難民和氣候難民提供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的機制。 第二,完善現有的適應資金機制,幫助最不發達國家和將被淹沒的小島國率先解決貧困與生存移民問題。 第三,加強地區間的雙邊與多邊協作,促進發展與適應的協同。 第四,在國際社會建立一套靈活應對的氣候移民治理機制,包括建立地區主要氣候災害的歷史信息庫和數據共享平臺,建立氣候移民預測預警系統,建立相關的氣候災害保險體系,加強移民管理及國際交流等。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