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專家:三峽工程對對長江流域氣候影響需長期觀測 |
(時間:2011/5/31 10:04:22) |
爭論焦點 專家稱這種影響是一個復雜、長期的氣候調節過程 三峽對長江流域氣候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三峽蓄水約8年后,這一問題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最權威的官方說法來自1992年成稿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三峽建庫后,對溫度、濕度、風和霧的水平影響范圍一般不超過10公里! 在今年新一輪的“三峽誘發長江干旱”爭論中,眾多有官方背景的學者依然堅持這一結論。 目前有數據的觀測表明,三峽蓄水后,尚未發現三峽蓄水后周邊降水量有明顯變化,但水庫附近的氣溫在冬季有增溫效應、在夏季有弱降溫效應,總體以增溫為主。 氣候專家認為,三峽工程對氣候的影響,尚有待更長時間的觀測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 與水利水電部門的高調不同,氣象部門在三峽建設中的缺位卻不容忽視。擁有26個成員單位的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中,竟然沒有中國氣象局和國家氣候中心,也沒有中國地震局。 1 三峽又長又彎 沒有堵塞水汽進出四川盆地 早在2006年夏至2007年春的四川、重慶大旱時,北京獨立環境學者王紅旗就在國內學術期刊上撰文稱,三峽等水利工程改變了四川盆地的結構,從而導致了那場大旱。 王紅旗為此提出了四川盆地的“木桶效應”——將四川盆地比喻為一個巨大的木桶,環繞四川盆地的山口、江河峽谷就是這個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對比較短的木條,是水汽進出的咽喉要道。而人為改變這些短木條的高度,例如修建水庫大壩,勢必改變四川盆地的結構,不可避免會導致氣候發生明顯變化。 不過,王紅旗的“木桶效應”遭到很多水利、氣候學者的質疑,被認為“毫無根據”。 廣東省氣候中心研究員杜堯東認為,“木桶理論”一戳就破,“長江三峽是一條長達幾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狹長通道,就算沒有三峽大壩,江風也不可能從下吹到上,因為沿途的曲折與岸壁會造成風力損失,多大的強風也不會沿著三峽吹進四川盆地! 時任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認為,那次大旱與全球變暖、大氣環流異常等有關。 2 三峽影響氣候范圍:爭論很多觀測資料很少 在由中國科學院與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共同完成、國家環保局審查通過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稱:“三峽建庫后對庫區及鄰近區域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范圍不大,對溫度、濕度、風和霧的水平影響范圍一般不超過10公里,水庫附近表現最明顯! 這份影響報告書成稿于1992年,在19年之后的新一輪“三峽誘發長江干旱”爭論中,眾多有官方背景的學者依然堅持這一結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認為稱:“通過對2003-2008年三峽蓄水后的研究,與蓄水之前對比是有變化的,這與當年三峽工程論證時的估計一致,比方說周圍溫度會略有升高,對風和濕度等也略有影響! 不過,早報記者發現,在“三峽影響范圍有限”的觀點中,影響范圍也極具彈性,從幾公里、10公里、數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 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國慶認為,三峽水庫對區域氣候的可能影響范圍從幾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主要取決于水庫的形狀和當地的局部地形。 國家氣候中心的一位權威專家日前稱,由于缺乏較長時間的觀測資料,影響范圍在10公里以內、20公里、幾十公里、100公里以上的說法都是大致估計的,不能說誰對誰錯。 3 尚無數據表明三峽導致周邊降水量明顯變化 在分析三峽庫區1961-2006年的逐日降水量、平均氣溫、最高氣溫、霧、雷等資料后,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專家張強等認為,1961年以來,三峽庫區干旱日數有微弱增加趨勢。 該研究同時認為,1961年以來,三峽的年洪澇日數沒有明顯變化趨勢,但階段性變化明顯,20世紀70年代洪澇較少,而20世紀80年代前期至21世紀初期則洪澇多發。 在另一項三峽庫區氣候變化的研究中,張強等人認為,尚未發現三峽蓄水后周邊降水量有明顯變化。但觀測發現,三峽水庫蓄水后近庫地區的氣溫在冬季有增溫效應,夏季有弱降溫效應,但總體以增溫為主。 同時,張強等人也認為,三峽工程的局部氣候影響將是一個復雜、長期的氣候調節過程, 目前的結論只是蓄水幾年內的觀測分析結果,“這一結果是否只是大背景氣候變暖下庫區升溫的時間差,還是水域擴大造成的, 還有待更長時間的觀測分析。” 然而,國家氣候中心的研究發現,未來三峽庫區的降雨量將增大,而不是減少,三峽庫區未來極端氣候事件可能會顯著增加。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廖要明等人的研究也證實,近年來,三峽庫區夏季降水總體呈明顯增多趨勢。 4 三峽截留泥沙致河床變深 下游湖泊難補江水 在“長江大旱與三峽關系”的爭論中,人們更多從氣候變化角度來談,但一些水利學家提出另一個觀點:從河床沖刷等角度看,可以認定“此次大旱與三峽工程有一定關系”。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所原所長劉樹坤日前稱,三峽出于多發電的考慮,導致放水量縮減,使得泥沙在大壩上游淤積,下泄的江水中泥沙含量偏低,致使下游河床被沖刷得比較厲害,水位降低。 劉樹坤進一步解釋說,三峽工程未建成時,當湖區降雨少時,長江的水就可以進入這洞庭湖和鄱陽湖等沿江湖泊,從而緩解當地旱情,就不會出現今年的“湖水見底”,“現在三峽大壩一建,河湖關系發生了變化,長江河床下降,在枯水季節,長江水能夠進入鄱陽湖和洞庭湖的水量就會減少,兩湖干涸在所難免。”劉樹坤說。 盡管長江中下游的旱情還未過去,但劉樹坤已開始擔憂此次大旱之后的“后遺癥”!昂雍P系發生變化后,長江水對兩湖地區濕地的補充水量減少,湖泊為了保護自己,就會采取蓄水修閘的措施。”劉樹坤認為,如此一來,現在流動的湖泊就會變成封閉的水庫,這會直接導致湖泊的“富氧化”以及一系列的生態問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