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人與氣候”,這一主題旨在呼吁國際社會關注與人類相生相息的氣候,加強應對和防范氣候災害、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促進人與氣候和諧發展。 氣候與我們息息相關 在紀念世界氣象日活動現場,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介紹說,氣候和天氣概念不同,氣候是地球與大氣之間長時期能量交換與質量交換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自然環境因子。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從繁衍生息到衣食住行,從四季更替到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健康,氣候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多樣的氣候直接促成了生物以及自然地貌的多樣性,使得人們的飲食不那么單調,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總是熠熠生輝。 我國橫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等五個氣候帶,季風氣候顯著,是一個氣候條件復雜、易受自然災害、生態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氣候和氣候變化,高度重視氣候服務工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逐步建立了國家、省、市、縣級的氣候服務網絡,以及氣候監測、預測、預警業務系統,氣候影響評價、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農業氣候資源區劃、風能資源詳查等專業性氣候服務體系也已形成,通過各種方式及時向社會發布氣候信息,傳播氣候知識。 氣候真的變暖了而且變暖在加快 世界氣象組織于今年年初確認,2010年全球平均氣溫是自人類有氣溫記錄以來最高的一年。2010年全球平均氣溫較1961年至1990年氣溫平均值偏高0.53℃。截至目前,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十個年份都是在1998年以后出現的。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近100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過去50年的升溫速度幾乎是過去100年升溫速度的2倍。 從不容置疑的事實和數據得出的結論是:氣候真的變暖了,而且變暖的速度在加快。這一方面是受到地殼運動、太陽輻射變化等自然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在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在過去100多年間,人類一直依賴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來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能源,燃燒這些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使得溫室效應增強、進而引發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不是福音。研究發現,從1978年以來,北極海冰以每10年27%的平均速率在退縮,北極海冰的提前解凍或推遲凍結縮短了某些海洋哺乳動物進食和繁殖的有效時間,這些變化對海豹、海象等構成嚴重威脅。氣候變化引發的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岸帶紅樹林損失,使許多地區的海岸帶更易遭受海水侵蝕、風暴潮等威脅。冰川和積雪的儲水量減少,將影響當今世界1/6以上人口的可用水量。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更是接二連三地肆虐全球,近期,全球經歷了巴基斯坦洪水、俄羅斯森林大火、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暴雨等,每一場災害導致的人員財產損失都觸目驚心。 衛生專家指出,隨著氣候變暖,水旱災害頻發,流行病的傳播速度和幾率也加大了。蚊蠅等病毒傳播媒介挺過了暖冬,擴大了活動范圍;霍亂在變暖的海域滋生。 氣候在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正發生著變化,而這種變化也正在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 減緩氣候變化我們能做點什么 “今年世界氣象組織將世界氣象日活動主題確定為‘人與氣候’,目的就在于借助這個契機,讓人們再一次審慎思考自己與氣候的關系,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再多做一些努力!痹S小峰認為,“樹立氣候保護意識,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減緩氣候變化,需要從每個人做起”。 應對氣候變化,關系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應對氣候變暖問題,現在在國際上已形成一致的思路,即遵循人與氣候和諧相生的法則,實施減緩和適應兩種對策。減緩是通過控制人為原因造成溫室氣體排放,推遲或避免不利的氣候變化發生;而后者是通過改變社會和地區應變能力,減輕或推遲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發生。 在倡導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的熱潮中,趨利避害,合理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勢在必行。國際能源機構的預測認為,在強有力的減排情景下,即到205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縮減為現有水平的一半,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將占到全球電力供應量的40%。目前,德國已計劃到2020年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實現2040萬千瓦風電裝機,英國制定了開發720萬千瓦海上風電的計劃,我國也開始了海上風電開發的試點工作。 同時,來自政府、民間組織、學術機構等各層面、領域和行業的人們都開始行動起來,致力于優化人與氣候的關系。中國氣象局幾年來著力開展氣候變化的基礎研究,推進氣候業務能力建設,對氣候資源進行詳查和評估,積極呼吁氣候變化立法工作,努力為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提供科學支撐,可謂成效顯著。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指出,“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氣象部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氣象部門以提高氣候服務能力為核心,努力提高氣象監測預報的準確性、災害預警的時效性、氣象服務的主動性、防范應對的科學性,促進開發利用好氣候資源,努力將與氣候相關的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 另外,氣象部門還不斷推進氣象科普宣傳工作,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意識,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