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上海市氣象局:平均氣溫百年上升1.43℃ |
(時間:2011/3/25 14:00:45) |
每年三分之一時間需開空調 市氣象局將推“空調指數”指導低碳生活 上海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天數需要使用空調調節室內溫度達到舒適的生活條件,歷來居家的上海市民都憑自己的生活習慣使用空調,什么時候開空調最為合適?空調要開多久?對市民來說一直沒有相應的指導。在昨天“世界氣象日”媒體推介會上,市氣象局介紹,今年盛夏將與市民見面的空調指數,將對市民使用空調室內機的時段、頻次提供針對性建議,幫助市民節省用電。 據悉,氣象部門還將推出洗車指數、霉變指數、課外活動指數和晚鍛煉指數等4個新指數[5896.55 -0.03%],這些指數將在今年的5到7月正式向市民發布。 “空調指數”是今年重點產品 市氣象局副局長馮磊說,氣象部門根據今年民生氣象指數調查中最受市民關注的指數排行表制定了規劃,將完善2個現有產品,即對感冒指數實現分人群發布(老人、成人、孩子)并統一現有民生氣象指數的分級標準(1級為輕微,2級為普通,3級為較嚴重,4級為嚴重),同時新推出5個生活氣象指數,其中“空調指數”是今年指數產品的重點。 從2005年開始,上海市氣象局就開始關注氣候的變化對于城市空調使用的影響,并適時收集相關的數據。參與研發空調指數氣象產品的市氣候中心田展博士介紹,10℃-25℃是亞洲人最適合生活的氣溫,從近五年的數據來看,當日最高溫度高于25℃或最低溫度低于10℃時,上海日用電負荷就會出現明顯的變化。近5年來上海夏季需要制冷天數在71-85天,冬季需要制暖的天數在40-69天,以2009年為例,當年夏季需要開空調的天數是71天,冬季則需56天,基本上上海每年將近三分之一的天數需要使用空調調解氣候達到舒適的生活條件。 “空調指數”分四個級別發布 據悉,135年來上海年平均氣溫的升溫率為每百年上升1.43℃,高于全球平均氣溫升溫率的每百年上升0.74℃,市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官張瑞怡說,上海的升溫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是因為近百年來上海的城市化進程較快,帶動人口快速增長,更易產生“城市熱島效應”。在此背景下,新出的空調指數將有助于公眾生活的節能、節約、環保。 田展說,據初步估算,在日最高氣溫高于30℃,濕度大于60%的情況下需開空調制冷;相應的,日最高氣溫低于10℃就要制暖。如果每年三分之一的天數1臺1.5匹的每天工作12小時,全年大約需要消耗1700多度電,而利用空調指數指導市民使用空調,同樣1.5匹的空調全年可減少消耗330度電。市氣象局指數預報專家甄新蓉表示,空調指數將參考溫度、濕度、風力、風向等氣象數據,結合每日氣溫隨早晚時間的變化情況,告知市民每天開關空調的具體時段和頻次,在確保舒適度的前提下實現節能。未來空調指數和其他指數一樣將分四個級別發布,該指數推出的準備工作將于今年6月底完成。 平均氣溫百年上升1.43℃ 上海市氣象局在昨日同時,發布了國內連續觀測時間最長的徐家匯[19.68 -2.53% 股吧]氣象站百年氣溫資料。從徐家匯氣象站氣溫資料來看,20世紀后上海年平均氣溫可分為4個階段: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前為低溫期,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后期為高溫期,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后期為低溫期,80年代后期起為新一輪高溫期。第一次增暖期增溫主要在白天,以最高氣溫升高為主;第二次增暖期增溫則主要在夜間,以最低氣溫增高為主。 據上海市氣象局提供資料,近50年來,長三角地區城市氣溫也在升高,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變暖幅度更為明顯,90年代年平均氣溫較50年代上升了0.9℃,其中以冬季氣溫升高最顯著。華東區域近57年來增溫速率為每百年1.4℃,近30年增溫速率為每百年5.49℃。 專家表示,全球變暖使得與之有關一些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可能會增加。從上海近50年暴雨、高溫熱浪等極端氣候事件出現頻率統計分析來看,由于氣候變暖加上城市熱島效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確有增多趨勢,這意味著抗災減災所需付出代價相應加重。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