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暨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題會議在京召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出席并講話。 中國環境報記者 王亞京 攝
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暨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題會議9月17日在京召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指出,要抓緊落實讓海河休養生息各項政策措施,努力開創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新局面,推動流域地區經濟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造福廣大人民群眾。 周生賢說,“十一五”期間,海河流域七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部署,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協力推進,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面推進,環境監管得到加強,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趨勢得到遏制,治污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2009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和河南七省(自治區、直轄市)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比2005年下降14.8%、8.9%、13.8%、11.0%、6.2%、16.0%和13.1%,北京、山東、河南提前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其他四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完成。但也要看到,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與改善流域環境質量的現實要求,與人民群眾的期待仍有較大差距,“有水皆污”狀況仍未扭轉,流域水生態破壞嚴重,近岸海域承受較大環境壓力,已成為我國最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最迫切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綠色發展的流域。 周生賢說,讓海河休養生息,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解決環境與發展突出矛盾、實現水污染防治重大突破的根本途徑。必須高度重視,科學規劃,持之以恒,全面落實讓海河休養生息的各項措施,合理配置水資源、強化控制水污染,建立起適應流域水資源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要求的綜合管理機制,綜合運用法律、政策、技術、市場和行政等多種手段,扎實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推動流域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一是從嚴實施體現環保要求的產業政策。各地要根據自身環境資源狀況,按照“以水定發展,以環境資源條件定發展”的原則,制定產業發展政策和落后產能淘汰政策,自覺調整經濟結構,從嚴從緊控制耗水量、污染物排放量較大的建設項目,以及沿河布設的工業項目、飲用水水源地上游的建設項目。學習應用世界最先進的水資源管理經驗,積極探索節水型發展模式,建立企業、園區和區域層次的循環經濟體系。二是切實加強飲用水水 源保護。認真組織實施《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2008~2020年)》,進一步改善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加強流域內飲用水水源地的水污染防治,嚴肅查處影響飲用水源水質安全的環境違法行為,定期發布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信息。開展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和地下水水源環境保護工作。三是嚴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快“十一五”規劃項目的實施,確保列入規劃的治理項目按期完成。認真落實“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各項要求,圍繞重金屬污染企業整治和污染減排重點企業監管兩個重點,查處一批典型案例。加強工業企業、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等污染源的日常環境監管,加快流域內城鎮污水處理廠脫氮、污泥處置設施建設,支持一批村鎮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四是強化生態治污與污水資源化。因地制宜地選擇“生態治污”工程技術,適時推廣不同類型的示范工程。積極研究開展污染嚴重支流的小流域綜合整治,在經濟發達地區率先進行城鎮污水處理升級改造,努力實現城鎮污水處理主要排放指標與環境質量指標接軌,實現污水資源化。五是創新工作體制和機制。進一步完善跨市界出境斷面責任追究及扣繳補償金制度,探索建立流域內跨省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流域與海域的協同綜合管理,建立陸海統籌、河海兼顧的水污染防治體系,改善海河流域和渤海的水環境質量。六是編制實施好海河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規劃。認真總結“十一五”水污染防治的經驗,分析“十二五”海河流域水環境形勢,參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研究提出化學需氧量、氨氮及特殊污染物的控制指標,提出“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規劃目標和政策措施。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主持會議。 會議通報了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編制情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和河南七省(自治區、直轄市)代表分別介紹了轄區內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與存在的問題,并對“十二五”規劃編制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出席會議的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局有關負責同志分別作了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