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2021年紹興PM2.5平均濃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 |
(時間:2022/1/4 10:26:52) |
“降了!降了!比預想還要低!”
2021年12月31日晚,紹興市生態環境局南三樓視頻會議室內,忙碌了一整年的治氣工作者們,屏息等待著一年里的最重要一刻——隨著指針指向新年零點,紹興大氣污染智能管理平臺公布了2021年度最后一條空氣質量實時指數。隨即,紹興2021年全年空氣質量指標數據發布——全市8個國控點PM2.5平均濃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AQI優良天數比例達93.4%,再次刷新2012年空氣環境質量新標準頒布以來的最好成績。
這是紹興在治氣攻堅領域取得高分的一年。近年來,紹興打響藍天保衛戰,通過建章立制、完善體系、重點攻堅、科創賦能、數字智治,打出一套成效明顯的治氣攻堅組合拳。2020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至28微克/立方米,在實現進位的同時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一。
從2020年的“28微克”到2021年的“27微克”,“1微克”之差,卻殊為不易。
一直以來,紹興大氣污染防治存在“先天不足”,除氣象、地形等自然因素外,產業結構的影響很關鍵。“全國三分之一的紡織印染產能都集中在紹興,且多分布在城市北面,南高北低的地勢加上秋冬季偏北風,污染物很難擴散。”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紹興正處高質量發展關鍵時期,各大建設項目陸續上馬,隨之而來的揚塵問題亦是考驗,這些都給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帶來了壓力。
突破口,在于啃下“硬骨頭”。
如果說2020年是紹興夯實治氣領域頂層設計的一年,那么2021年就是紹興實施精準打擊、各個突破的治氣攻堅元年。“既然工業廢氣是攻堅關鍵點,那就先把它啃下來。”市藍天辦有關負責人說,這一年,全市生態環境部門動真碰硬,下狠勁治理工業廢氣污染。
針對工業廢氣治理“老大難”——傳統紡織印染行業,紹興建立了全面排查、全速推進、全員參與、全域治理的“四全”模式。就工業廢氣無組織排放這一污染核心根源,大面積整治企業定型、印花車間大功率排風扇,依法依規加裝定型機、印花機進出口廢氣集氣罩等環保處理設施。同時進一步完善管控要求,將15項廢氣無組織排放控制措施載入印染企業排污許可證。
位于柯橋區的浙江迎豐科技有限公司是紹興較早落實工業廢氣有組織排放,實現廢氣全過程“應收盡收”的環保型印染企業之一。走進企業其中一間定型車間,可以看到5條生產線正同步作業,每條生產線上都安裝著兩臺風機和一個三四平方米大小的集氣罩。“企業的廢氣主要是從定型車間出來的,而且這類車間密閉性沒有印花車間好,所以安裝集氣罩非常必要,可以把生產過程中不小心滲漏出來的廢氣很好地收集起來。”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跟過去不同的是,原本裝置在車間上端的一臺臺大功率排風扇已被拆除,生產線上產生的廢氣通過一條條錯落有致的排風管道傳輸至廠區頂樓的處置區域,再通過一套完備的纖維過濾系統,真正實現了廢氣的安全、有序排放。
這樣的企業在全市還有很多。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共有191家印染企業完成廢氣無組織排放整治任務,共計整治大功率排風扇1萬多臺;定型機、印花機進出口廢氣集氣罩安裝累計增加7880套。
分而治之,還要借力打力。
在數字化改革浪潮下,數字智治成為強化監管質效的重要手段。2021年創新開發的“紹興藍天”應用場景,成為全省首個揚塵監管小程序,可以根據檢查人員“全使用”、揚塵源“全錄入”、日常巡查“全覆蓋”、檢查記錄“全規范”、問題處置“全閉環”要求,督促行業主管部門、屬地藍天辦、全市鄉鎮(街道)落實揚塵“在路巡查”制度。“全市有各類施工工地1600多個,而且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還將保持這種多工地狀態。”市藍天辦有關負責人說,工地揚塵的特點在于極易反彈,因此需要常態監督、長效保持。“紹興藍天”應用場景重新構建了問題發現機制,有效壓實了屬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發現和整改問題的主體責任。
由市生態環境局與電力部門合作開發的企業環保治理設施用電監控系統,是數字智治的另一個創新實踐。
在走訪企業過程中記者發現,這個監控系統外接一無線設備,系統主機從外表看僅僅是一個指腹大小的監測儀器。“這個‘小家伙’能夠監控整個企業環保設施運行情況。如果企業弄虛作假,未在生產設備運行的同時開啟環保設施,它就會向我們發送預警信號。”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說。
各類數字化手段的應用,進一步織密了治氣工作網,讓大氣污染“無處可逃”。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