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扎實開展涉“疫”環境應急監測 |
(時間:2020-3-9 10:06:42) |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湖北省生態環境系統聞令而動,積極迎戰,認真落實生態環境部《關于做好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的通知》要求和省防疫指揮部的總體部署,有力有序扎實開展疫情防控期間全省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對發現和阻斷新冠病毒通過環境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省打好疫情防控和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技術支撐。 迅速行動 抓好謀劃部署 根據生態環境部文件精神,結合湖北實際,湖北省生態環境廳第一時間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間全省生態環境應急監測方案,對全省空氣、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以及定點醫療機構、城鎮污水處理廠等敏感區域開展了環境應急監測。 針對疫情期間國控省控空氣和地表水自動監測站點大面積運維受阻等問題,省生態環境廳認真研究部署,制定了具體工作措施,并下發了《關于開展疫情防控期間空氣和水質自動站應急運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視,迅速成立工作專班,在當地集結一批業務嫻熟的技術人員組成應急運維突擊隊,協助運維公司做好站點運維工作。組織運維公司提高在線監控巡查頻次和力度,向現場應急運維人員提供各類指導和協助,及時提供運維所需備品備件耗材。 對于應急人員需要從異地返回工作地點的,由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負責協調提供返程所需材料及協助返程交通工具。針對省控站點涉及較多跨行政區出行問題,省生態環境廳積極與省疫情防控指揮部溝通協調,已經為站點運維人員返程返崗和運維車輛辦好了省內通行證。同時,要求各地間建立溝通協作機制,為運維人員及車輛提供幫組與對接。 深入一線 落實精準監測 疫情發生后,省生態環境廳每日調度全省應急監測工作開展情況,匯總全省自動監測數據和手工監測數據并進行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評價,及時向公眾發布環境質量信息和應急監測結果,累計向生態環境部和廳疫情防控指揮部報送湖北應急監測報告34期。 在省生態環境廳和各級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安排部署下,全省各級生態環境監測部門不懼危險,奮勇沖鋒在抗役前線,扎實開展涉疫環境應急監測工作。 截止3月5日,全省已累計對200多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開展500多次手工監測,對近2000家定點醫療機構(含集中隔離點)累計開展3000多次人工抽測,對全省200多家城鎮污水處理廠累計開展500多次人工抽測。監測結果顯示,疫情期間全省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全省城市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和飲用水源地均未受疫情處置影響。 同舟共濟 強化物資保障 針對湖北省應急監測一線人員防護物資緊缺問題,省生態環境廳積極與省疫情防控指揮部溝通協調,爭取到物資手套、酒精、消毒劑、防護服等防護物資,并及時分發到各地監測機構。 危難關頭,國家和兄弟省份也及時向湖北伸出援手,緊急支援了一批亟需的防護物資,有效緩解了一線監測人員防護物資緊缺問題,真正體現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一盤棋,也讓湖北監測人真正感受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針對應急監測中地方普遍反映的余氯監測設備不足問題,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各地監測機構緊急采購了71臺余氯現場快速監測儀,加上接收企業捐贈的余氯現場快速檢定儀36臺,及時分發到疫情較為嚴重的武漢、黃岡、孝感等地區。 省生態環境廳還組織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對各地應急監測能力進行技術支援,在各地市能力不足的相關項目上備了2套及以上應急監測儀器,做好應急監測兜底準備,及時協調解決各地監測分析方面的困難。 建支援隊 加強現場幫扶 為深入了解全省各地特別是武漢地區涉“疫”環境應急監測工作開展情況,省生態環境廳領導多次帶隊到武漢市定點醫療機構、污水處理廠、飲用水源地、醫廢處理點、援鄂醫療隊駐地調研,及時研究解決各地應急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與地方政府領導共商涉“疫”環境問題。 近日,省生態環境廳建立了涉“疫”應急監測幫扶機制,由業務骨干和共產黨員組成支援隊赴地方進行幫扶。 疫情以來,省生態環境廳先后派出了多支支援隊伍,分別到武漢市新洲區、洪山區和江夏區等地進行了幫扶,現場了解城鎮污水處理廠、定點醫療機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等應急監測以及自動監測站點運維情況,組織省站應急監測人員對飲用水源地水質進行了現場抽測。 支援隊就如何做好疫情期間環境監管和應急監測、保障應急監測一線人員防護安全、加強監測質量管理等工作,同地方同志進行了商討,并就有關工作需注意的環節進行了指導。同時,支援隊慰問了應急監測一線人員,對他們面對疫情不退縮、敢于挺在一線的精神表示肯定和敬意。 從現場情況看,地方涉“疫”環境應急監測工作開展有序,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定點醫療機構環保設施運行正常,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未出現異常。
|
|
|
|
推薦圖片 |
 | 全國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工作會議在京召 | 12月22日至24日,全國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和完善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