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南海首度嘗試激光雷達監測空氣質量 |
(時間:2015-9-10 9:21:26) |
近日獲悉,南海首度嘗鮮用可視型激光雷達設備監測空氣質量。該設備可24小時不間斷監測10公里半徑范圍內的顆粒物和氣溶膠(一種成因復雜的煙、固體粉塵等污染物)等覆蓋情況,更加直觀地對城市污染源進行監測與追蹤。操作者可根據相關數據分析判定污染源產生成因,從而制定方案管控污染源等。 “這是區環保局探索環境監測精細化的重要舉措,如果可以應用到村級工業區的治理上,將改變人工大范圍搜索模糊污染源的被動局面。”南海區環境保護監測站副站長簡穎濤對此充滿了期待,“這個設備還能實現立體面掃描,屆時監測空氣質量變化將更為科學和提前。” 7月8日至24日,區環保局聯合區氣象局與北京某科技公司合作,對可視型激光雷達設備進行試應用。 區環保局選取了北約商廈和桂城廣播站兩個點位,利用可視型激光雷達設備掃描近1個月。簡穎濤向記者簡單介紹了該設備運作程序,儀器將綠色激光打入空中,遇到大氣中的顆粒物或其他污染物時,激光可以感知并將數據傳回。記者看了部分掃描示意圖,在以上述兩個點位為中心,10公里范圍為半徑的平面掃描圖上,區域環境情況以餅狀示意圖呈現,結合衛星定位圖,可進一步精準定位污染源的來源。 “顏色越趨于紅色,空氣中的顆粒物和氣溶膠越多,顏色越趨于綠色,空氣質量越好。”簡穎濤舉例分析,“在上下班高峰期,這塊污染源是呈帶狀分布的,這附近是南海大道,能分析出汽車尾氣排放是污染源的主要來源之一。” 激光一掃,便知污染多少。“但目前來說,選點是關鍵,也是難點。要避開高樓大廈的阻擋,也要有一定的區域代表性。”簡穎濤表示,希望能與北京的公司繼續加強合作,將其應用到本地的污染源治理上,實現精細化監測、科學化管控。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