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海洋局公布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結果 |
(時間:2013-4-26 9:44:47) |
為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對西太平洋及我國海域的影響,在前期監測工作的基礎上,國家海洋局于2012年11月8日至12月23日組織開展了2012年度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第二航次監測工作。圍繞核泄漏事故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對日本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國管轄海域的海洋大氣、海水、海洋生物、海洋沉積物實施了監測。航次監測歷時45天,航程9000余海里。 結果顯示,監測海域海水中銫-137、銫-134含量較2012年第一航次有所下降,但部分站位銫-137含量仍顯著高于核泄漏事故前日本近岸海水背景水平;海洋生物仍受到核泄漏事故影響,且受影響的范圍和程度有所增加。日本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福島核泄漏事故顯著影響,距我國大陸278公里處的臺灣西南部海域100米層海水中檢出銫-134,其放射性活度水平是我國海水水質標準銫-134濃度限值的3000分之一。 (一)海洋大氣 海洋大氣放射性監測結果未見異常。 (二)海水 監測海域全部海水樣品中均檢出了放射性核素銫-137、鍶-90,其中,部分站位銫-137含量仍明顯超出核泄漏事故前日本近岸海域背景水平。46%的海水樣品中檢出了正常情況下海水中無法檢出的放射性核素銫-134。與2012年第一航次相比,銫-137、銫-134含量有所下降。 同時,我國臺灣島西南部南海海域100米層海水樣品檢出正常情況下海水中無法檢出的銫-134,站位距我國大陸最近距離278公里,距臺灣島最近距離176公里。 (三)沉積物 海洋沉積物放射性監測結果未見異常。 (四)海洋生物 監測海域魷魚(巴特柔魚)樣品中銫-134、銫-137和銀-110m的活度較2012年第一航次有所下降,但鍶-90活度有所升高。此外,在日本以東及東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捕獲的卵圓疣鱗鲀、少鱗燕鰩魚、橫帶扁頜針魚、蛇鯖、六斑刺鲀、艾氏刺鲀、棕斑兔頭鲀樣品中均檢測出銫-137。 國家海洋局將繼續加強西太平洋海域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預警工作,及時發布監測信息,切實維護我國公眾的健康安全。
|
|
|
|
推薦圖片 |
 | 【環保】環境保護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簽署合 |
7月16日,環境保護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山西太原簽署《共同推進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合作協議》,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山西省省長王君分別在協 |
|
|
|
|
熱點文章 |
|
|